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8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债券违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达萨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债券违约

债券市场发展至今风生水起,成就斐然,到了今天不得不面对的则是债券违约的问题了。先是公司债市场上海超日率先利息违约,接着是短融市场华通路桥几乎本金违约。中小企业私募债则更加直截了当,山东博格瑞和天津津天联双双全部实质性违约。事件很重大么?可回顾历史,从2000年恢复企业债券发行至今15年,从区区百亿元的年发行量到连续几年3万亿元左右的水平,未有一例违约,这区区几例民营小债似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事件不重大么?但是小小的超日违约引发交易所公司债券全线重挫,从今年3月至今,民营企业债券发行市场遭遇重大寒流,鲜有发行成功案例。监管机关更是因此祭出重典,悍然停止AA-债券的上市与质押,多年苦心发展起来的低评级债券市场几乎被打回原形,其影响可谓大大超乎预期。

显然更激动的是喊了多年口号的人,鼓吹没有违约的市场不是成熟的市场,这一次终于看到了债券违约事件的发生,于是乎紧赶慢赶地上纲上线。比如有媒体说,打破刚性兑付打破兜底思维才能真正建立信用市场,然后大举欧美发达市场的例子,说明以后将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云云。然而对广大的机构投资者而言,眼前的切肤之痛实在不是用这些大道理可以抚平的。而对于有见地的市场监管者而言,摆在眼前的是如何处理这棘手的局面。

诚然,债券违约就像小区门口的理发店关门一样是经济运行常态,可作为一个面向公众融资的工具和市场,则需要首先检查我们为此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有破有立没有错,还要有准备,有保护发行人保护投资者和保护市场的准备。

首先我们看甄别债务负担的能力和土壤是否具备。债券是一个企业债务中的一部分,我们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需要对企业债务全盘的分析,尤其需要关注交叉违约。很多情况下债务的违约,都不是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而是某笔债务的偿还带来的一连串的资金周转和资产处置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我们整个债务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对偿债能力进行深入尽职调查能力的提高;其次还要看投资者信用分析能力是否足以应对违约风险。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具备足够的能力去甄别信用风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国有大型机构投资者占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倾向于用简单的外部评级来作为投资门槛标准,简单但有些粗糙和不够科学化;第三还要看中介机构,尤其是投资银行有没有建立良好的尽职调查和信用推介能力。

我们的债券信用分析喜欢讲过去,但投资者看的是未来还款能力。当然过去的表现是判断未来的重要标志,但投资银行也要在预测上下足功夫,利用尽职调查的结果,利用专业能力,做好预测,才是对所承销债券、对投资者和对市场负责的表现。外资银行里的分析员,首当其冲的就是做模型预测的能力,做MODEL是基本功,而反观内资投行则大都还没建立起这个科学的手段。最后,还要看具备充分和必要的监管手段。我们的监管向来被诟病管的多而不精,去监管化的声音日强,但监管手段也同样只紧未松。不管怎样,既然还是要监管,就要动用一系列法规去防范恶性债务违约的发生,保障债务违约发生时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及促进市场债务的透明度。债务一发生就将低评级债券齐刷刷打入冷宫,则是简单粗暴推动市场倒退的做法。

债券违约是市场长足发展的基石,但基石的建立非一日之功,建立的过程可能是痛苦曲折的,需要市场各方的努力和共识去克服和发展。若一直像今天这样,投资者集体弃低评级债券而去,监管非但不辅佐反而推波助澜,那我们的低评级市场就难以得到有效发展。而看看低评级债券的主体,是亟待振兴的县市政府,是各地发展龙头的民营企业,牺牲他们的直接融资能力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打击是无法简单地用“成熟市场的标志”来做注解的。说到底,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根据我们发展现状切实可行地来应对山雨欲来的债务违约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