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全球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全球化
 

2014年7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成外贸企业
仍无缘人民币结算专家称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九成外贸企业仍无缘人民币结算专家称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然而,《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多位外贸人士发现,目前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使用区域和企业范围仍然有限,大部分企业通过香港进行人民币结算。

专家表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度“道路”已经铺平,但银行流程、海关税收等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七成以上人民币跨境支付集中香港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使用区域和企业范围仍然有限。国内跨国出口企业大多通过香港进行人民币结算。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12%,占全世界贸易量的12%,然而全球贸易清算仅有1%使用人民币。而人民币跨境支付使用仍集中在香港地区,占比达74%。

“不止我们一家外贸出口企业,大多数企业都是在香港开户,比如说我们的产品出口通过香港账户进行人民币结算,能规避汇率风险,同时节省交易大概2%到3%的兑换成本。”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刘旭昌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而在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看来,跨国企业利用香港与内地两个市场的人民币汇差进行套利,导致出口付款人民币结算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东南亚等少数地区。

同时,《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出口付款比例远高于进口付款。

对此,中国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分析道,进口商之所以不愿意用人民币支付,与中国产品议价能力低有关,进口商往往依托订单优势,将汇率风险转为“压价”。

企业结算仍以美元为主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外贸企业中发现,极少有企业收到过以人民币支付的出口货款。

“全国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外贸企业无法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一位从事过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银行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

一家医疗机械出口外贸企业负责人张海生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企业来说,是否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关键在于客户对人民币的接受度,人民币结算还没大面积被客户接受,现在仍然是以美元结算为主。

而即便是先期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企业也是如此。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在上海早已全面铺开,我们一直建议客户使用人民币,但收效甚微。我和许多同行,没有一家收到过人民币的。”上海华源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经理朱小文表示。

谈及国外进口商更愿意用美元结算的原因,付鹏指出,由于可以利用杠杆效用通过衍生品工具对冲风险,且国际市场上美元通过信用证实现的贷款利率水平远低于人民币,若人民币的投放和回流渠道不顺畅,外国进口商持有人民币的流动性更会大打折扣。因此,国外进口商更愿意使用美元结算。

此外,在国际市场上,非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很多国外进出口商不愿意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关键原因。

“若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升值态势,人民币海外结算的规模将放量增加。”陈炳才认为。

配套制度待解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贸易伙伴用人民币进行支付。

“我们希望贸易伙伴以人民币进行支付,出口更加便利;同时也能降低汇率风险。如果不用人民币结算,我们一般会向以人民币之外的其他货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客户增收交易成本,平均额度在3%。如果用人民币结算,这个交易成本也会省下来。”刘旭昌表示。

西联商业支付部门公司战略发展副总裁阿尔弗莱德·内达尔也表示,“中国出口商更喜欢他们的贸易伙伴使用人民币付款,但大多数企业由于担心遭拒而不敢主动提出这种要求。”

据了解,2009年至今,央行先后与24个境外货币当局签订了总规模超过2.6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些国家包括瑞士、阿根廷、俄罗斯等。

“人民币若要实现跨境贸易自由流动,仅有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是不够的,还需商业银行之间直接跨境授信往来、资金往来,这样,人民币在境外才能被用于贷款、融资、垫付,从而便于贸易双方开立人民币信用证、保函等。”陈炳才指出。

“对中国企业而言,关键在于转型升级、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贸易环节占据话语权,才能推动人民币结算的应用。同时我国也应该完善人民币回流体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