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金融投资
 

2014年7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里大数据发力中小企业尝鲜银行纯信用贷款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记者李致鸿

阿里大数据发力中小企业尝鲜银行纯信用贷款

虽然正处于IPO缄默期,但这并不能阻止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向互联网金融领域开拓的动作。

7月22日,阿里与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7家银行宣布深度合作,推出基于网商信用的无抵押贷款计划(“网商贷高级版”),集中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传统银行业首次基于阿里平台大数据和信用体系给中小型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

一次积极的尝试

据了解,“网商贷高级版”,指的是一项主要向使用阿里“一达通”出口基础服务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以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的无抵押、免担保、纯信用的贷款服务项目。

阿里B2B事业群公关部全悦敏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与原有“网商贷”中的风险管理、资金提供、贷后管理、坏账均由阿里小贷独自承担不同,“网商贷高级版”的贷款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并由银行或保险公司担保坏账。

有业内人士认为,阿里的聪明之处正是“玩自己的数据,把资金最难的一块还是还给了银行”。不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强。现在,又有了大数据作为支撑,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白明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坦言,“银行并不是不想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只是中小型企业的信用额度识别起来较难。可以说,阿里和银行业的合作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大数据牵线

“阿里和银行牵手成功,大数据功不可没!”白明说道。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早在2007年,阿里就曾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合作,推出网络联保贷款业务,尝试解决电商平台上企业的融资需求。虽然帮助部分电商企业获得了贷款,但整体效果并没有达到双方预期,因此合作在2010年逐渐终止。

全悦敏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网商贷高级版’与几年前的电商平台仅作为输送企业的中介桥梁、信贷模式仍依循银行传统担保抵押的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核心区别就在于‘大数据’。”

“在‘网商贷高级版’中,借助企业在‘一达通’平台上所积累的出口流水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平台上外贸企业的信用,以此作为授信依据。”全悦敏进一步解释道。

“大数据是一种趋势。”易观国际分析师马涛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道。

马涛补充道,“银行业自己也在构建大数据体系,将大数据分析结果运用到银行的业务之中,只不过与阿里的大数据积累仍然有较大差距,这次合作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

“银行业和阿里的合作,降低了银行的甄性成本,使银行寻找客户更为精准。”马涛表示,“第一批与阿里合作的银行有7家,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银行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我们拭目以待。”

中小企业贷款新出口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网商贷高级版”在年初就已经展开了测试,并在深圳试点过几十家企业,不少中小企业因此受益。

“通过阿里‘网商贷高级版’,我们企业顺利拿到了银行500万的贷款!”深圳市兴吉胜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吉胜电子”)总经理贺国栋高兴地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兴吉胜电子是一家以外销电子产品为主的企业,由于其在“一达通”平台积累的良好信用,阿里在年初就邀请兴吉胜电子参与到“网商贷高级版”的测试中去,成为了几十家试点企业中的一员。

“阿里很了解我们企业的情况,所以才会选择与我们合作。”贺国栋接着说道,“从最初申请贷款,到最终获得贷款,仅仅用了2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这样的速度比以往走常规程序快得多!”

深圳市全达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达塑胶”)也是阿里“一达通”的老客户,自2009年开始就通过“一达通”平台进行出口,年出口额在500—800万人民币。

全达塑胶总经理邓进行谈起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时表示,“我们属于生产型企业,通常都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等备货资金,以前想要短期的资金周转,我们都找亲戚朋友借。”他话锋一转,“不过现在阿里有了‘网商贷高级版’,我们也不需要去抵押和担保,凭着以往在‘一达通’上的贸易数据就能拿到贷款,前不久我们公司就拿到了25万元的银行贷款。”

“贷款难是所有中小型企业的通病。”贺国栋说:“企业规模小不代表企业没有信用,阿里的‘网商贷高级版’提供了一个公正的第三方材料,大数据不会作假。”

贺国栋表示,“有了资金支持的中小型企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阿里和银行业的合作也许为中小型企业贷款难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出口。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