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7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三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

(上接第一版)

记者了解到,前海微众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主要股东为腾讯、百业源投资和立业集团,分别持股30%、20%和20%,该银行的风控引入了国家级的银行风控体系,在此基础上会导入腾讯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能力,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业务风控。

之前外界广泛传出腾讯持股的银行名为“前海银行”,最终确定名字为“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英文名为“Webank”。

对此,腾讯方面表示,从名称上来理解,“We(我们)”代表的是一种群体创新精神。希望通过互联网连接广大的消费者、个人、中小微企业、优秀金融机构,形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圈,通过彼此之间的资源合作、支持和调配,打造银行、金融领域的创新共同体,为更多个人和中小企业及创业者提供特色服务。

据介绍,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将结合互联网,提供高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以“普惠金融”为概念,主要面对个人或企业的小微贷款需求。未来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依托平台,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业务。

温州民商银行:股东全部是本土民营企业

正泰集团副总裁徐志武2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次温州民商银行的筹建,从股权结构上看,它是一家纯民营资本投资组成的银行,它的股东全部是温州本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其中,正泰作为主发起人,作为温州民营银行的牵头企业,将向银监会提出申请的股权比例是29%。

徐志武说,温州民间资本丰富,温州市金融办报告称,温州民资高达8000多亿元,且每年以14%的增长速度递增。与此同时,温州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徐志武说,这次民营银行的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索缓解温州实体经济“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的途径。将对现有的银行体系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可以增加对实体经济的竞争性金融供给,丰富银行业服务体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温州民营银行对本地情况比较熟悉,信息成本低,对银行来说征信成本也相对较低,这样能够对温州中小微实体企业起到一个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徐志武说。

天津金城银行:主发起人生变

据了解,天津金城银行主发起人持股比例均未突破20%,华北集团总股本为20%,麦购(天津)集团有限公司总股本为18%。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参与天津金城银行的天津商汇公司并未成为其主发起人,而是换成了麦购。对此,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因天津商汇不完全符合民营银行股东条件,主动提出退出该民营银行的发起和设立。

此外,由于天津版民营银行以近代史上有名的“金城”银行为称谓,也使得这家银行颇受关注。据天津市工商联主席黎昌晋透露,上世纪初成立的金城银行总部在天津,在北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此后因为历史的原因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因此天津从打算筹建民营银行之初就想到恢复该银行的称谓。

据媒体此前报道,金城银行定位于“公存公贷”,即只对法人不对个人。业内人士分析,金城银行这样定位,可能意味着要将存贷业务的主要市场都放在小微企业,而这也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进行风险控制。

阿里小微金服:民营银行仍在积极准备中

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筹)副总裁俞胜法25日称,目前小微金服参与的民营银行筹建正在积极准备中,并针对各种可能和方向进行充分论证,后续有进一步进展会随时向各界披露。

银监会当日已正式批准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对照此前披露的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名单,阿里巴巴与万向共同发起筹建的民营银行并不在此次获批筹建名单中。

俞胜法未透露目前的具体进展。据业内人士分析,获批筹建意味着民营银行的股东关系已经理顺,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具体业务研发、设计,正式开始筹建工作。

点评特色化差异化立足“小而美”

“中国不缺银行金融机构,缺的是为广大小微企业服务的银行。”这句流行于市场的话,道出了民营银行破冰的意义和使命。从三家率先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可以看出,“小而美”是这些银行新生儿的共同特征。

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介绍,三家试点银行在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方面各有特色,目标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不论是温州民商银行还是其他民营银行,都是要立足于为小微企业服务。以温州为例,它不仅是金改试验区,而且也可以说是全国民间金融最为活跃的地区,因此设立民营银行的呼声一直很大。”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目的是“激发民间资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监管层希望在现有银行的运营模式之外,能够创造出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的民营银行试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