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人文生活
 

2014年7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家的“家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企业家的“家风”

王利博制图

流行百年的品牌,都包含着各自“不可复制的精神内涵”。把“家风”刻到企业灵魂里,保持下来;以道德的力量支撑心灵的中国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创业精神、成长过程凝结成“奢侈”品牌,留给后人,被当做宝贵遗产;优良“家风”,是中国企业家至善至美的智慧追求。

郭士纳的内省

和王健林的开放 1942年出生在美国的企业家郭士纳,在谈到“家规”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成长于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父亲只是一名送奶员,但是非常爱学习并且注重内省。这种内省是不需要更大范围听众的赞许和肯定的。母亲督促我们追求卓越、追求成就,并最终走向成功。郭士纳在唯一的自传中表示,“我无论在事业上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与我父母的影响分不开。”很多读过郭士纳传记的中国企业家,在谈到各自的成就时,也一样归功于“家风”文化的培养。他们已经深刻地体会了,“家风”已经成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力量,支撑着企业家在严酷的考验面前,首先做好一个大写的人。

2014年,有社会学家再次强调,“企业家在道德上的坚守,实际上就是做人常识的坚守,”这源于很多企业家承认,自己家族的“传家宝”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做个不能给祖宗丢脸的人。”

2014年7月,北大、清华国学班又来了很多企业管理者。在长春企业家“圈子里”属于“有道德底线”的一位企业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坦言:“选择国学,不是时髦,也不是为了多几个社会关系,而是找个时间和空间做反思。在特别浮躁的时代,没有国学文化的支撑,难以给员工、家里的‘富二代’更科学的精神遗产。”

事实上,东北三省的企业家喜欢拿王健林当榜样。

近日,王健林特别地说到自己的孩子:在西方长大、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王思聪,能够很智慧地告诉世人,他是“最有钱的人”,但是他更明确地是“交朋友,从来不看他有钱还是没钱”。

王世聪是“富二代”中“拉风”的代表。公众看到,父辈铺垫给他的严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家风”,显然与他的“国际化”思维有些距离。但是,王思聪对“家风”的发扬、补充一定是有时代性的。不难想象,父辈的“军人情怀”与商人的慈悲、创业家的坚韧、投资家的绝顶智慧并不矛盾,学习西方哲学的王思聪更希望“人生有长度,有宽度,有乐趣。这需要与优秀的人合作”。

有研究者发现,30多年闯关成功的企业家刘永好、宗庆后、王健林等,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刻意地把趣味性和人性“家风”当做“传家宝”,鼓舞自己也鼓舞孩子。“传家宝”帮助自己审阅人生,也给孩子们一个“文化方向”,刻在他们心坎里,成为内省的准则。

李东生读书

和唐英年竞选

“家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支流,绵延千年而不绝。在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这个访谈节目时,公众显然已经有些诧异和陌生了。”7月14日,辽宁一位女民营企业家与《中国企业报》记者如此感慨。留学归来已创业十年的她表示:“上半年,很多企业家、商人、投资人都在恐惧中度过,这个时候,整个社会重提‘家风’并传播优秀文化传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经济学家眼中,“家风”甚至包括“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企业家李东生记得,1977年高考前的“煤油灯下3年苦难日子”。父母能给予他的食粮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样的时光,马蔚华、张征宇、段永基、黄铭等,都在“家风”保护下,为未来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叱咤风云,埋下了伏笔。

中国需要这些企业家屹立不倒。

不久前,一位法律工作者拿着数百套自费出版的《国学》读物,出现在由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商人、大学教授、记者、教授组成的“同学会”。他对记者说:改革开放30年,很多成长起来,并可以继续成熟的中国企业家,抗击得了经济危机,但抗击不了权势、物质诱惑。“每日一个下马企业家”的数字,令人叹惋。因此,愿意默默做“普及常识”的公益活动。

江南出生的杨元庆,童年时代听到望族百年不衰的“传奇家风”故事。从羊尖严家桥走出去的唐英年就表示,自己在香港竞选第二任议员时精心准备的竞选广告,就是一张母亲的照片配上旁白:“妈妈跟我说做人要脚踏实地。”那是真正的唐氏家族“百年来坚守不变的家风”。

杨元庆最终明白,柳传志一直强调“把企业当家”的原则:掌门人,灵魂里刻着“家风”。那是历史、是未来。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

2013年,一位“落马”企业家在监狱写下忏悔书:“我祖辈都是善良、本分的农民,但是自己没有在管理者的岗位上,坚持本分,丢失了家风。”而同样从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潘石屹、俞敏洪,在与大学生分享“家风”时也特别讲道:走遍千山万水,难忘那些村落宗祠的大门上,书写的“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对联。

正是为了寻找中国的“美丽村风”,2014年5月,广东茂德公集团老板陈宇在父母的祝福中,率领“茂德公间隔年公益行”队,踏上了“美丽村风访谈路”。60多天过去了,喜欢谈风气、风貌、风尚、家风的陈宇,每天在微信、微博里用自己的感情和心灵,诠释中国的风景和风情。“每到一个村落,陈宇都要与一位爷爷对话”的新闻,吸引了无数年轻创业者。这位大众眼中“靠一瓶一瓶辣椒酱”赚钱的企业家,用实际行动解说着“家风,就是做德先生”。正如文化学者张颐武认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在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邹广文看来,“我们需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不是独善其身的‘私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