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调查
 

2014年7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富去哪了:两位广西富豪的人生巨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黄山

首富去哪了:两位广西富豪的人生巨变

王利博制图

柳州正菱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正菱集团)董事长廖荣纳,民间号称“柳州首富”;2007年的胡润财富排行榜中,广西永凯糖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永凯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赖可宾位列“广西首富”。

一段时间以来,柳州、南宁两市甚至整个广西,两位首富跑路的传闻甚嚣尘上。

5月27日,柳州警方发布公告称,正菱集团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警方已介入调查,要求与正菱集团有集资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于5月29日至6月13日到指定地点进行登记。

6月18日,一家全国性纸媒发表题为《广西永凯糖纸集团宾阳大桥分公司欠蔗农近2.8亿》的文章,该文作者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报道发表后,永凯集团忙着找关系到处删除网上转载的报道,但至今未支付蔗农的蔗款。

“首富”们人去哪了?“首富”们的钱去哪了?他们如何从一方“首富”变成一方“老赖”?人生巨变的背后是怎样的经济生态变迁?

柳州首富跑路或引政商地震

柳州正菱集团创建于1982年,是一家业务领域涵盖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制造、贸易、物流、房地产、信息及服务业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其公司拥有资产超100亿元,员工超万人。

和廖荣纳一个镇的老韦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出生于贺州市公会镇农村的廖荣纳很有经济头脑,上世纪80年代初,他想办法买了一台补靴子的小机器,挑着补靴机开始走乡串户“捞钱”。后来,廖荣纳越走越远,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柳州首富”。

老韦说:“我们不希望他出事,借钱给他的,很多都是乡里乡亲的,更觉得他不应该那样做事做人,连老乡十万八万的血汗钱都不还就跑了,像什么话?”

记者在柳州采访时到一家餐馆用餐,和餐馆老板娘李女士提了一句:“柳州好像很多人借钱给正菱集团吧?”老板娘说:“别提了,我都借了呀。”

原来,李女士母女经营的这家餐馆家常菜炒得很好,生意红火,有时要排队等座位。其间母女俩结识了两位某局领导的家属,他们说,家里包括局里都借钱给正菱集团,月利息两分,借20万元给他们,一个月不用做事就有4000元利息。

2013年4月7日,母女俩借了20万元给廖荣纳。从李女士出示的借款协议中记者看到,借款方为廖荣纳,担保方为广西正菱融资性担保公司,约定利息按月利率2%计算。协议上有廖荣纳的亲笔签名,还盖有广西正菱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公章。

李女士说,正菱公司的财务人员告诉她,正菱集团很多员工都把工资借给老板吃利息。这位财务人员还说:自己已经“把家里房子卖了借钱给廖老板,赚点钱以后再买宽敞点的房子”。财务人员还动员李女士也把房子卖了。李女士后怕地说:“多亏没卖。”

去年得了几个月利息,从今年一月份开始,李女士就再也得不到利息了。“追了几个月后,公安局就公告叫去登记,这才听说廖荣纳跑到国外去了。”

在一个老板们经常聚会的茶庄,老板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人说:“我们那些钱估计泡汤了,有些单位领导以后可能要上吊呢,上面真的认真查,柳州生意场、官场都要地震。”

廖荣纳失联,柳州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债权人登记公告发出后,债权人纷纷到指定地点登记,涉及人数之多、钱款数额之巨,出乎许多人意外,以至于公安经侦部门在全市设立6个点接待债权人。知情人透露,涉及数家银行、众多单位和2000名以上的个人,金额在100亿元以上。

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出于种种考虑并没有去办案部门登记。一位关注此事的律师说,有些单位拿职工住房集资款借给正菱集团牟取高利,原来决策悄悄借钱的领导调走了,现在新来的领导确实不知道怎么办。如果去登记,就等于将事件公开化,到时款收不回来是要出大事的。

6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柳邕二路的正菱集团总部办公大楼,三楼高层们的办公室大多门窗紧闭,窗户统一拉上了一样颜色和款式的布窗帘。只有一两个办公室有人。

一年多前,廖荣纳率领子女四人踌躇满志共同出席计划中的新总部———柳州正菱大厦隆重奠基仪式。如今,这片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工地大门紧闭,一切施工作业已然停止,一位守门员带着两条狗在坚守。

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正菱集团、警方及当地市委宣传部均表示“目前没有相关信息发布”。

广西首富失踪坑苦蔗农

在曾经的广西首富赖可宾的老家宾阳县,赖可宾的传奇经历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大学毕业后赖可宾被分配到宾阳县民政局。1993年7月,不甘平庸的赖可宾辞职下海,开始了创业之路。

赚到第一桶金后,赖可宾于2001年组建成立广西宾阳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改制后,赖可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05年度以纳税5400多万元,名列全国私企纳税百强第56位。

2007年2月15日,广西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由中外合资企业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快威投资公司持有广西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股权。2010年1月公司更名为现在的永凯集团。

“永凯系”公开资料表明,不管股东、执照及公司性质怎么样变来变去,其实际控制人都是赖可宾。

然而从2011年起,永凯集团的糖厂开始拖欠蔗农的蔗款。马年春节前后,大量蔗农开始了无休止的讨债。蔗款拖欠长达半年后,蔗农自发组织堵路,最后当地政府出动大批警察抓人,在当地政府的强力干预下,事件不了了之。

自6月19日始,媒体对永凯糖厂拖欠蔗农2.8亿蔗款一事进行了系列报道,许多网站进行了关注和转载。

6月26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到永凯集团向相关负责人求证。关于欠款,该负责人只是含糊回答:“还款正在按计划进行中。”

记者:“外界传言赖可宾在国外一年多,一直没有回来,情况是否属实?”

永凯负责人:“赖总的孩子都在国外,国外也有很多事情要做,赖总经常在国外也在情理之中。”

记者:“永凯集团被法院列入黑名单,公司的形象及融资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外边传得沸沸扬扬,媒体也作了报道,请赖总回来回应一下不是更好吗?”

永凯负责人:“我们向赖总请示后再通知你。”

一位媒体同行说,他提出相同建议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得到答复。

发稿前,宾阳县黎塘镇沙古村蔗农韦师傅告诉记者,媒体报道后,永凯集团仍然没有还款。

南宁法院网执行曝光台5月22日发布的公告中,执行法院已依法决定将永凯集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其执行案号为(2013)南市执字第105号。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从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24日),已将该公司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法院公布的信息中并没有被欠款单位及金额,法院及永凯集团方面给记者的答复是:当事人有权保密。知情人说,导致法院将永凯集团列入“黑名单”的并非欠蔗农的蔗款,因为蔗农们并没有起诉。

这样那样的巨额欠款久拖不还,加之赖可宾久未露面,已经让外界对永凯集团目前财务状况议论纷纷。

广西约占中国产糖总量60%,共有104家糖厂。排行糖企前五位的广西丰浩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丰浩糖业)的资金链也面临断裂风险。当地银行高管透露,被丰浩波及的银行、信托机构估计有10家左右。因涉向丰浩糖业放贷,数名北部湾银行高管5月被检察院带走调查,整个广西金融界对此均已知晓。

虽事涉数十亿公司生死存亡,但丰浩糖业董事长却“异常低调”,就是不见媒体。

制糖行业被勤劳的广西人称为“甜蜜事业”,广西从事甘蔗种植的农民高达800万人。在广西上百家糖企中,玉先强的丰浩糖业总资产50亿元以上,年销售额30亿元,堪称业界“大佬”。

6月27日,数家媒体同时报道了丰浩糖业资金链面临断裂,多家银行及信托机构被牵连,北部湾银行甚至因此被检察机关带走数名高管。据悉,银行给丰浩糖业及其下属子公司贷款已达24.12亿。

近年,国内外糖价严重倒挂致使国内糖企亏损严重,糖企不得不走向多元化经营,可能导致银行给予糖企的专项资金被挪作他用。“鸡蛋被分放几个篮子”后,管理跟不上,变成“竹篮打水到处都漏”。

专家:钻政策空子形成的首富无法持续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蒋团标教授认为,从目前政治经济大环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家代差及换代、金融监管及市场监管环境四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企业倒闭现象很正常。

蒋团标说,我国第一代企业家文化层次较低,主要是钻政策漏洞产生的暴发户;第二代比第一代文化稍微高点,但市场经验不足,没第一代实战经验老到。这两代企业家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经济中都会被淘汰很大一部分。目前,金融监管、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民间融资管理更是缺位或无序,月息从2%到10%都有,互相借来借去,有些到后面都无心经营企业,靠“3分借来5分贷出”赚钱。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奇岸教授认为,随着市场逐步完善、经营逐步规范、机会逐步减少,这些普遍文化较低的“有钱人”开始不适应,没有能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什么都做,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会导致管理混乱,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谈到银行及民间“挤兑”导致企业崩溃,陆奇岸说,企业经营者的战略和思维很关键,这点大家要向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学习。债权人的信任对企业家很重要,能重塑债权人的信心,你就能重新站起来。反之,债权人对你失去信心,你马上就会倒下。

广西沃城律师事务所主任、资深律师邓超说,不合规不合法的经营模式注定“跑路者”今天的后果。对于携带资金“跑路”到国外,邓超说,这基本是一条死路,如今国际司法协助日益紧密,经济和贪腐犯罪嫌疑人首当其冲被绝大部分国家所不容,跑到国外去就不被追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