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4年7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质制造”比“中国创造”更务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优质制造”比“中国创造”更务实

让我们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这是李克强总理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指出的方向和提出的要求。和向“中国创造”转型相比,“优质制造”的路径更务实,也更具有普适性。

从现实来看,中国企业在“优质制造”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明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产品更多是靠价格优势去抢占国外市场,个别企业甚至为了创造价格优势而不惜牺牲产品品质,以致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普遍被打上“劣质制造”和“地摊货”的标签。与代表着全球精益制造精神和制造水平的“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制造水平的差距不仅表现在高精尖领域的研发上,更体现在一些常规产品的细节设计和加工上。比如,德国汽车关门的声音就比国产汽车关门的声音柔和;一些家电产品的缝隙处理看起来会更严密、更美观一些。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本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宝马就计划与北京吉普合作,但宝马公司在现场考察时发现,北京吉普的工人会用近乎“野蛮”的方式加工产品,完全不符合德国人精益求精的制造理念。一个细节上的差异,致使北京吉普失去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机会。

从“合格制造”向“优质制造”升级,首先应当从高技术行业开始。事实上,“中国创造”和“优质制造”是一个共生体,代表着“中国创造”最高水平的航天技术和高铁技术,都是以“优质制造”为前提的。“零失误”和“零缺陷”的概念已经植根于航天人和高铁人的骨髓和血液中。在成千上万个零件和复杂的工艺流程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在航天工业和高铁工业中,已经形成了关于“优质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和控制手段,这些都是“优质制造”的最鲜活的、最中国化的案例和教科书。应当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这些“优质制造”的精髓复制到其他中国企业中去。

观念差异是本质的差异,培养中国产业工人的“工业精神”依然是严峻的课题。由小农经济向工业经济突变式的转型,是中国产业工人“工业精神”缺失的先天性原因。同时,由于此前中国长期处于物质严重缺乏的年代,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精不精的要求被放在了极其次要的位置上,粗放加工、粗放制造的习惯由此形成。(下转第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