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人文世界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人文世界杯
 

2014年7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过15天的鏖战,巴西世界杯的小组赛进入收官阶段,更加火热的“下半场”淘汰赛行将拉开大幕。相比场内的激烈拼争,场外营销兵不血刃。相比于往届,今次的世界杯营销玩得更“微”、更嗨。

“微”时代世界杯营销看谁玩的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金骐

“微”时代世界杯营销看谁玩的嗨

王利博制图

杯来杯往又四年,场里场外两重天。

跟四年前比,不仅京东、天猫、亚马逊、1号店等各大电商在混战升级并呈城乡通吃之势,而且微信、微博、APP、BSS论坛等一系列新媒体,四年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以说归来世界杯似曾相识,但赛场之外的世界杯营销却呈现出不一样的玩法。

世界杯营销,玩家主要有渠道商和产品提供商两种,玩法总体分为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所谓常规玩法主要以官方赞助的形式为主,如巴西世界杯的赞助商就有阿迪达斯、强生、可口可乐、SONY、嘉实多以及中国的英利绿色能源控股公司等等。对这种玩法,我们姑且通俗地称之为“入场券”式世界杯营销,这是品牌营销的正面战场。不过,这种玩法近年来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拿车企打比方,有分析指出,车企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认知度每提高1%,就需要2000万美元的广告费。因此,动辄投入数亿元赞助世界杯,只为博得在比赛期间“露个脸”,或者是世界杯期间大手笔投放电视广告,几乎就是“肉包子打狗”。其实,除了车企外,服装、饮料以及运动等世界杯营销中的主打品,也感受到“高投入低产出”的风险,比如健力宝,就是世界杯营销的失败典型。

常规玩法既然受到挑战,挤出来的恰恰是电商的机会。

这次,在巴西世界杯还没打响之前,各大电商的角逐就渐次拉开,阿里在对世界杯的火爆程度进行了大胆预测后,打造了“码上淘”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淘宝、天猫联合30余万线上线下商家,用户在进入“扫码世界波”专区后,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吃喝玩乐购一体化服务。手机淘宝则专门为移动端客户辟出世界杯专区,以“几号开赛不重要,几折备货才重要”的口号博取球迷们的关注,并促进购买。

阿里的渠道优势,正中了许多厂商“花小钱办大事”的愿望,如百事可乐、青岛啤酒公司等,联合阿里推出“码上淘”活动,声称今年整个夏天,罐身都将印上二维码,用手机淘宝或新浪微博扫码后,可以获得“摇一摇再来一瓶”,并能直接在线下销售点领取。所谓“码上淘”,就是借助二维码等手段,去实现后端交易体系、云计算及大数据等基础设施,与手机、电视、PC及线下门店等终端的无缝连接,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商业境界”。

同是做吃的文章,1号店官网通过对球迷情绪和喜好的精准分析,决定在赛事期间举办啤酒节,在“激情食界杯”的主题下,不仅半价销售100万听啤酒,同时将其他酒水、饮料、零食等商品,共同纳入活动范畴开展联动促销。

从不甘心寂寞的京东,则凭借京东周年店庆“6·18超市专场大促活动”,数百款京东自营酒饮、美食以及营养保健品,在世界杯期间力争做到全覆盖。与此同时,京东金融发起“有球必应”活动,将金融与体育结合,消费者登录网银钱包APP或者PC端之后顺手就能参与。

除了在营销手段上的激情碰撞,在配送方面,众电商也展开了速度的比拼。天猫在世界杯开赛前一天推出“冰鲜啤酒送上门”和“赛前当日送达”服务;苏宁易购就在开赛后的第一时间,在部分城市推出食品饮料夜间配送服务。6月17日,顺丰优选推出了为期一个月的冰啤配“全程冷链”配送服务:啤酒在仓库时放入冷藏区存储,出库后全程运输温度保持在8度以下,这样可以确保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啤酒还是冰的。在这之前,电商企业还从未尝试过对进口啤酒进行冷链配送,主办方表示,此次活动的冰啤销量预计将超过常温啤酒30%。

很显然,主流电商跟着世界杯节奏,随时调整着自己的服务方式,让营销互动起来。不但如此,由于本届世界杯适逢全民“微”时代,因此,在各类营销创意中,总能感受到“摇一摇”、“领红包”、“查附近”、“漂流瓶”、“二维码”等时尚元素穿插其中。

微信产品势大力沉,世界杯营销因此更加好玩。在这里我们常看到许多公众平台账号与关注者的精彩互动,例如K5便利店,就是用微信“查看附近”和“向附近的人打招呼”两个功能,让人看到信息的时尚化传递;星巴克的“自然醒”微信互动,为老客户的关系维护开启了全新模式;一汽大众的到店签到有礼,让客户通过移动端方便地切换至线下;招商银行的爱心漂流瓶,不但有社会意义,还可拓展新的客户关系。

巴西主场离北京17000多公里,这是离我们中国人最远的世界杯,却又是离我们最近的世界杯,这是因为大数据背景下的无“微”不至,让观众感觉到,自己既是足球盛宴的消费者,又是世界杯营销的参与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