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7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降准货币政策对接管道亟待疏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莫开伟

降准货币政策对接管道亟待疏通

央行连续两次实施“定向降准”,意欲增强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入实力。但从现实看,“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局面仍没得到根本改观。因此,清除政策对接管道中的“淤泥”,疏通货币政策上下对接通道,是值得各级政府、央行、监管当局和涉农金融机构共同研究和解决的大事。

首先,央行应主动消除贷款规模管理与释放流动性障碍,疏通自身政策对接管道,打通货币政策最后“一公里”。当前,绝大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并不缺少资金,甚至普遍存在存贷比偏低和资金富余情况;而央行只顾释放流动性,对涉农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管理却没有丝毫松动,只会加剧涉农金融机构更多资金睡眠在“账上”,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淡化贷款规模管理,增加贷款管理的灵活性,对贷款规模管控只能进行宏观层面的粗线条似管理,决不能将贷款规模细化到按月分配,捆住大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手脚,只有规模管理松动了,灵活性增强了,涉农金融机构才会增强信贷投放的主动权和积极性,释放的流动性才能真正形成有效信贷投放。

其次,监管当局应自觉消除监管障碍,疏通单户贷款集中度、当年贷款本息收回率与终身追责等政策对接管道,打通监管最先“一公里”。当前,大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不是不想放贷款,而是怕放贷款。一方面,贷款终身追责机制过于严苛,使不少信贷管理人员存在惧怕心里;另一方面,银监会对农合机构有关监管指标如单户贷款集中度、不良贷款率等考核过于呆板,束缚了农合机构手脚,使很大农合机构面对信贷客户需求因受资本金限制而望而却步。为此,应实施包容性、柔性以及差异化监管,不唯资本金控制单户贷款规模,适度提高单户贷款比例,提高涉农金融机构授信能力。同时,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高管科学业绩考核机制,形成信贷人员愿放贷款、敢放贷款、能放贷款的激励氛围,使释放的流动性及时注入“三农”和小微企业。

再次,政府应大胆消除政策障碍,疏通优惠扶持政策与涉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管道,打通支农实惠“一公里”。当前,涉农金融机构支农支小确实存在不少现实困惑,农村信用环境差,弱质农业因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险体系缺位而导致信贷风险加大,承担过多政策性业务难享税收优惠,县域农村金融竞争加剧造成资金流失,还受到身份歧视等等,都使涉农金融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增强涉农金融机构支农支小信心,政府应给予“真金白银”:一是提供不良贷款快速核销和税前拨备支持,增强抗风险能力,并对涉农贷款实行全部免税,对小微企业实行减税等措施;二是建立健全涉农贷款单独考核业绩体系,对按规定要求投入“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政府对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三是建立合理风险分担机制,由各级政府共同出资,建立涉农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消除涉农金融机构信贷后顾之忧;四是构筑担保抵押物登记处置配套机制,给涉农金融机构提供便捷、快速、成本较低的通道,消除涉农金融机构放贷心病。

最后,涉农金融机构应自愿消除经营定位摇摆障碍,疏通思想观念管道,打通配套金融服务“一公里”。客观地说,当前涉农金融机构除了“三农”和小微企业存在客观因素制约了信贷投放之外,还有部分涉农金融机构“重商轻农”观念在作怪,也造成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尤其制约了支农支小政策落实到位。为此,涉农金融部门应消除模糊认识,胸怀大局,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加强支农支小政策的落实。同时,根据“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特点,大胆开展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出有特色的、适合县域农村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和信贷方式,培植优质信贷客户,激活农村信贷市场。同时,进一步提高办贷效率,降低贷款利率,减少信贷服务收费,降低融资成本,使“三农”和小微企业彻底走出融资难、融资贵困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