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危机阴影未散、结构性产能过剩面临深度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如何不让这些问题交错掣肘中国的制造业,让我们听听分析人士对新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所做的预言,对我们应对危机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审时度势立华兴发展大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唐玉雪
审时度势立华兴发展大势
2013年9月,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思想的鼓吹者杰里米·里夫金来华论剑,展开了系列演讲。大西洋两岸研究新工业革命的专家,先有美国的杰里米·里夫金,再有英国的彼得·马什。前者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后者则写成了《新工业革命》。
在里夫金看来,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划分不很重要,关键是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以能源和互联网为核心,可再生能源的广泛使用和互联网技术的全球化,是针对这次工业革命的硬指点穴。
马什则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进行梳理和解析,他认为工业革命的五阶段逐次演进,从少量定制、少量标准化生产、标准化量产,直到今天的定制化量产、个性化量产,而互联网和3D技术的发展,不止让个性化量产成为可能,也成为未来之必然。
我们看到,这两位思想家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阐发了自己对新工业趋势的见解。我们读他,不是为了跟着哗众取宠,而是更好地适应变化,主动想出对策。
新工业革命对产业带来的影响很大,其中的产品制造环节,将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分散,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链条“混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外包和互联更为普遍,价值链被逐步拆分给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事实上,在商业模式设计和价值链管理平台形成的那一刻,利润和市场的份额已经即固化,想仅仅在生产领域生产出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
目前,金融危机阴影、产能全面过剩、亟待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等问题还在相互掣肘时,上述两位作者关于新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想更有借鉴意义。
放眼看全国经济形势,虽有一地鸡毛之嫌,但并未让制造业彻底陷入碎片化世界。众多企业也许在产能过剩、资金链断裂的泥泞中挣扎,但其中发展之路仍清晰可鉴。当然,不得不承认,资金成本高、资本资源短缺、税负过重、行政之手敢于资源配置等,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企业的自由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倒逼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经营管理等进行着各类创新和产业升级。正所谓沙场哀鸿遍野,但血染征衣的幸存者正勇敢走来。
华兴数十年来,就是在见证这一变化中,把握新产业动向、不断破解企业难题、走出了符合自身创新特色的道路。从“博兴锯”到“华兴牌”,从单一产品到多产品谱系,从企业改制到科学发展苑建设、境外上市,从石材机械的“一头独大”,到装备制造、钢结构、金属物流、钢铁超市的“多业并举、一体两翼”的格局,这些创新中,固然有企业家把握市场趋势的经营直觉,也与企业步伐踏准了中国融入世界大潮的节奏密切相关。一言以蔽之,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开放,必然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兴起,华兴正逢其时,抓住机遇。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在“中国制造”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许多大宗商品交易屡现“中国时刻”,大潮所经之处,华兴的机械制造、金属物流、玻璃科技、工业地产等也乘势而上、风生水起。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将是产业整合、“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相结合的十年。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产业形式的变革,C2C、C2B余音未歇,C2M(CustmerToManufacturer)又成制造业的大势所趋,从制造商直接到消费者,这现象的背后,是新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高级阶段———定制化量产和个性化量产。
产业的变革还在呼唤组织系统的升级和演进,强行控制的机构解体,次级单位的高度自治,次级单位间的高度互联,点对点之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诸如此类,躲不过,绕不开,假如不能正面以对,其暗含的风险就是商业机会说丢就丢。好在我们华兴面对风云变幻,不仅思想上先人一步,在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以及人才储备、后势积累等多个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只待东风起,我自朝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