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4年6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北再振兴素质病比成绩病更难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东北再振兴素质病比成绩病更难治

王利博制图

作为今年GDP增速预期“逆势上扬”的两个省份之一,2014年第一季度黑龙江GDP增速仅为4.1%,而且整个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都明显滑落。在这种背景下,目前已经完成征求意见的《近期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的十个方面政策措施(草案)》,被看做是新一轮的东北振兴计划。但要从根本上治疗“东北病”,必须意识到其不仅是一时成绩下降的问题,而是“素质病”长期未得到根治的结果。

相比GDP增速全国垫底的成绩单,更令人担忧的是黑龙江乃至东北三省的经济素质下降。这其中夹杂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国家和地方的原因、文化和观念的原因,只有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我们不妨以黑龙江为例透视一下“东北病”。

回顾历史,国家对于老工业基地的破坏性开采,造成了其“贫血”甚至是“失血”的现状。从建国开始到改革开放前的建设时期,东北的原油、原煤、原木、原粮等资源都被以极低的计划价被调拨,留给东北的是仅仅刚够维持工人生活的工资性成本,并没有对其被“采空”的资源给予相应的补偿;在“打破三铁”的过程中,大量国企职工在基本上没有补偿的情况下被“下岗”,东北三省承担了改革的巨大成本并由此背上了包袱;近年来,黑龙江承担了天然林保护和维护全国生态环境的重任,牺牲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质量。

就地方政府而言,行政机构庞大、运行僵化是其最明显的特征。比如,同样是一个县,南方的县有几十万人,财政收入过百亿;黑龙江的县级行政区域小的只有几万人,财政收入几个亿,但机构配置却是同样的五脏俱全,导致财政负担严重。而机构设置齐全的另一面则是过度的监管以及以监管为手段的吃拿卡要。东北企业从诞生起就受到各种机构“严格”的监管,这一方面使得黑龙江的民营企业都规范运行,比如在涉及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黑龙江作为奶粉大省没有一家企业出问题,而另一方面则让民营企业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南方政府则是采取“放水养鱼”的办法,除税收的优惠外,其他方面也更大程度地放手,允许民营企业一边生病一边成长,许多民营企业就在缺少监管的环境中悄然长大,然后由市场去约束其初期的顽皮病。

从地方文化讲,东北地区的现代商业文明还处于发育初期,“官本位”和“国本位”现象严重,长期形成的“依赖症”很难得到根治。前一段时间发生的大庆油田子女要求包分配问题,既是“国企病”,更是地方病。缺少大局观、商业合作意识差也是制约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比如在福建莆田等地盛行的民间集股方式,在黑龙江就因缺少互信而无法采用,其民营企业是一盘散沙。以黑龙江享有盛誉的五常大米为例,当地有几十甚至几百个品牌各赚各的钱,无法形成统一的品牌优势。黑龙江人过度迷信官方力量,而不相信市场的力量,什么事都指望政府解决。这方面非转基因大豆油是个典型。在进口大豆的价格压力下,本土大豆的种植面积一再减少,几乎面临绝境。当地企业的思路一直是希望通过政府的力量救助国产大豆,而没有在发现并利用国产大豆“非转基因”这一卖点上做任何文章。以致当地非转基因大豆油卖得比进口转基因大豆油还便宜。

从2003年开始的第一轮东北振兴计划,曾经给东北特别是辽宁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回升。在2008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升至8.62%,比2007年高出0.14个百分点,这是进入新世纪后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首次止跌回升。但是,由于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素质病”没有得到根治,东北的发展缺乏后劲。事实上,只有恢复和重构东北的造血机能,才能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首先,国家应当帮助东北建立造血器官。结构调整是未来东北发展的基础,大型现代化企业是东北长期发展的造血器官。从表面上看,东北的一些国有大型企业,还有着庞大的固定资产规模,但落后产能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如果按现有方式继续生产,这些设备就是资产;如果进行升级改造,这些设备就只是负债。因此,国家应当出台政策对这部分资产进行打包处理,对这些资产的减值不算做国有资产贬值,同时通过不同形式为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扶持。再就是,国家应当加大对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建国初期,东北曾经是全国铁路网最发达的地区,但在此后各地铁路大发展的时期,东北铁路网建设却陷入停滞,目前在几大高铁干线中,唯一没有修通的就是京哈高铁。

第二,进行机构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以减少行政审批为契机,对政府部门进行扁平化改造,改变各类机构从省到市、到县、到乡镇的不必要的对口“重复”设置,大幅度压缩行政成本,给政府对企业行政干预釜底抽薪。

第三,建立生态和资源补偿机制。目前国家为治理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拿出了100个亿,并且正在筹划出台治理水污染的千亿计划。一些地区为当地创造财富破坏了环境,现在国家出钱进行环境修复,而巨额的环境修复“补偿”,又会为这些地区带来新的产业和商机,这岂不是等于在鼓励破坏环境?黑龙江林区等一些地方为保护环境牺牲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质量,非但得不到补偿,还失去了得到治污市场和补助的机会。从公平的角度讲,应当是谁污染,谁出钱治理;谁污染,谁补偿生态保护区。

第四,培育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商业文明。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减少公有经济的比重,让民营经济形成气候。到2014年一季度,黑龙江省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公企业仅为195万户,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为53.1%;而早在2009年末,江苏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户数已达352.60万户,是黑龙江现有户数的近2倍;同年浙江民企创造的GDP占据了浙江省GDP总量的70%以上。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3年中国民企500强名单,浙江有139家入围企业,黑龙江省则只有4家。对此,亟须借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机遇,扩大民营资本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

治疗东北病必须动员国家、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力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市场的声音和力量占据上风。如果国有资本不能够在竞争领域中退出;如果市场不能够替代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东北病”即使一时好转,依然会再复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