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4年6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领衔中英合作中欧经贸再升级或推动中欧自贸区进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金融领衔中英合作中欧经贸再升级或推动中欧自贸区进程

中英双方签署40多个政府间协议和商业协议,涉及能源、投资、文教、高科技、金融等诸多领域,总金额约为300多亿美元。王利博制图

从6月16日开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新一届中国政府领导人首次访英。深化务实合作是李克强此次出访的“重头戏”。期间,中英双方签署40多个政府间协议和商业协议,涉及能源、投资、文教、高科技、金融等诸多领域,总金额约为300多亿美元。

多位专家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英国是欧盟重要成员国,中英双方紧密合作对中欧经贸合作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英国是中欧关系深化的

最佳新引擎

2004年中英双方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十年来,双方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中英合作从过去单一的商品贸易合作,逐步拓展到基础设施、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汽车航空等多个方面。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英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订,将带动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合作和深入交流。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指出,中国在深化中欧关系特别是经贸合作关系时,特别重视寻找第三发动引擎,而英国恰恰就是中国一直在期待并且找寻的最佳新型引擎。原因一是英国是欧盟三大国之一,二是英国近年来经济开始复苏,三是中英经贸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并且这些隐性优势开始显现。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周鑫宇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中英双方紧密合作有着独特的意义。“中英之间的合作,可以成为中欧合作的支柱,会大大促进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合作。”周鑫宇表示。

近年来,中英能源领域的合作频繁,英国大使馆向《中国企业报》记者提供的信息亦表明,中英两国公司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正不断深化。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柳钦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在低碳、节能减排等方面有着雄厚的技术基础,而中国是世界能源科学的领导者之一,在小型核反应堆、高效能方面有技术优势。因此,中英能源合作,完全可以实现互补,在经济利益上也能实现双赢。”

陈柳钦同时表示,中英能源合作对中欧能源合作也具有比较大的促进意义。

中英金融合作成

人民币国际化新突破口

此次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的另一大亮点,便是推动中英金融合作的深化。据悉,李克强17日在英中工商界欢迎晚宴上致辞说,“让金融合作走在中英合作前面。”

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授权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担任伦敦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日前亦分别与伦敦证交所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这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但它却是中英两国在深化金融合作道路上跨出的一大步。

“稳健的金融服务能促进双方的经贸往来,在金融服务方面,包括计价、支付、清算结算、贸易融资。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授权中国建设银行担任伦敦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将对双方经贸清算结算有很大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业内专家认为,以中英金融合作为突破口,将带动人民币在欧洲地位的提升,使人民币国际化“再下一城”。

“随着中英金融合作不断加强,对中欧之间的经贸也有积极的作用,中欧之间双边投资与贸易规模庞大,这对通过伦敦清算结算的欧洲外贸公司来说更为便捷,有很大的帮助。”赵锡军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或有助于

中欧自贸区的建立

有观点指出,未来,英国若能推动欧盟放宽对华出口管制,克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共同推动中欧自贸区可行性研究,那么中英、中欧经贸发展将面临巨大潜力。

据了解,在推动建立中欧自贸区方面,英国一直态度积极。

2013年1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明确表示,他已做好准备,利用自己和英国的独特政治影响,推动中国与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议。

从彼时开始,中欧自贸区热度不断升温。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胡星斗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英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中欧经贸合作获得了明显的突破,这标志着欧盟对华经贸有了全面的提升。”

胡星斗说,中欧经贸的全面提升,有助于遏制复杂的中美关系不利因素,也有利于包括中欧自贸区、中欧货币合作在内的中欧关系。“这将有助于中欧自贸区的加快建立。”

不过,胡星斗也谨慎地表示,目前建立中欧自贸区路途还比较遥远,“最大的困难是双方法律制度不同,产品标准相差太大。”

“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比较成熟,中欧自贸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中国加入TPP(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那么中欧自贸区建立会更为容易。”胡星斗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