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人文生活
 

2014年6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4小时书店”50天记:上半夜读书,下半夜足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24小时书店”50天记:上半夜读书,下半夜足球

王利博制图

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的一封回信中,肯定了“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创意。50天过去了,三联24小时书店在经历了最初的热闹之后,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三联书店给出了这样的数据:平均每晚零售实洋为2.5万元,近期回落至每晚1万至2万元,白天日均零售实洋为4.6万元,加起来比去年同期销售额增长了60%。

书店老板“和簋街商家联手做夜间营销”

当“24小时书店”的灯光,打破了以往“到9点就关门”的“文化惯性”时,意想不到的是,行业人惯性的思维也被“打破了”。特别熟悉北京夜店“簋街”经济特色的三联书店老板甚至都表示“要和簋街的商家们联手做好夜间营销”。

并没有人嘲笑这个创意。在公众期待这个想法成为现实的日子里,消费激情和欲望并没有减弱。无论是忙碌的工作日,还是闲暇的休息日,有着精神追求的消费者都要寻找各自的“地标”。

尽管世界上各类经济学家、营销大师都有表示“任何一个市场的兴旺与衰败,都是供求关系导致的结果”,但唯有对于“图书市场”的预测,他们不敢轻易断言。就在三联“24小时书店”官方微博上透露了最新数据的6月,当公众已经习惯新华书店等老字号书店淡出视线时,很多新的品牌如凤凰集团、译林出版社投资的“空间书店”表现出了另一番景象。

一位在出版界工作了30年的员工告诉记者:一个书店品牌以新业态、新店风、新服务聚集着粉丝会员,它可以跻身于高端商业中心,不仅让公众看到了商人对文化的坚守,也让投资者看到了“综合型书店”魅力与未来趋势。

喜欢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分析经济现象的英国作家保罗·利查森的一篇文章,近日被中国书商们传阅着。他直言“研究表明,英国1/3的成年人并不会定期阅读,这听起来很糟糕,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意味着2/3的成年人是会定期阅读的。而且在消磨时间方面,阅读会比逛公园、看电影、看戏剧、听音乐会受到更高的评价。”

事实上看,“24小时不打烊书店”做到了“让书香弥漫开来”。北大经济管理学院的企业家学员在“班级微信平台”上表示:从文化上讲,一种风气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积淀的。但在岁月长河中,支撑这种风气形成显然更需要全民真诚的努力。

佛学界人士在“世界读书日”表达的“书香弥漫,是希望中的一种意境,那样的氛围,会给一个国家、城市、企业、家庭带来福祉”的观点,温暖了很多人。同样,出版界企业家在服务文化上的创新,同样带来了市场的震撼。

晚9点,记者来到北京最大一家“空间书店”。此时,肯尼迪的“回家”已淡淡地旋起。这首中国百姓都熟悉的音乐开始提示逛商场的人“该回家了,商场要关门了”。一角处,橘黄色区域的书店,灯光并不那么耀眼。安静地氛围中,大人们在咖啡区静怡地读书、儿童在游戏间投入地画画、几位中学生挤坐在地板上翻阅杂志。可以很明显看出,书店给了读者最好的设计和服务。

忙着对账的员工善意地告诉顾客:“大商场休息,书店也要打烊了,如果有急需,您可以到三联书店借读、购买,哪里不打烊。”

夜书店全国扩张,三联不再“孤独”

有着欧洲风格、践行“书香弥漫,读者才可续书缘”的北京万圣书店,老板坚持践行着“像邹韬奋一样,为读者服务”的理想。他自豪的是,万圣书店总是有着别家书店没有的“学术文化味道”。傍晚,年轻的女店员边整理书,边告诉记者:“我们店在周末也开到晚上12点了。”那份惬意和自豪,令人感动。

这天,与三联书店有着相同文化基因的万圣书店正在为“中法文化年”做着义务宣传,楼梯口摆放的《专刊》像是专门为“书店粉丝们”备的一份礼品。常来购书的清华大学一位女教师推着车篮子对记者说:书籍品牌店的服务,是一定要有自己文化风格的。比如,经常举办作家与读者见面会。比如,给每位购书人一次自己盖书店章的机会。比如,楼道上海报的风格水准等等。“对买书人、借读人、赏阅人,都是一次美妙的记忆。”她特别地强调。

说话间,刚刚获奖的作家阎连科带着雨伞走进了书店。他静静地给一位读者签完字后,走向了“西方文学”区域。

“24小时不打烊”撬动的不仅仅是书店的神经,还有众多的图书经营、作家、书虫的心灵世界。6月2日,就在全国书商、实体书店老板都关注“杭州24小时书店开张”时,为期15天的哈尔滨“生活报第三届读书节”闭幕。

受到“三联24小时书店”、杭州“绿榕树24小时书店”鼓舞的刘二囍在微博上透露:以自己《1200book-shop》书为名的广州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正在装修。

他坦言“并不仅仅是复制台湾诚品书店,更希望像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一样,温暖无数文艺青年。”其实,作为成熟的投资人,他的经营并不是像他讲的那么简单轻松。研究过台湾企业家经营理念和经营文化的刘二囍,对创新经营已经有了切实的方案。他举起了那盏灯,并希望通过专业的经营,成为文化产业的品牌店。

如今,三联韬奋书店将不再“孤独”,北京首家民营24小时书店目前进入了倒计时———投资500余万元、1200平方米的“博书屋”正在进行最后装修,计划于6月底亮相。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达了不同意见,24小时书店不符合产业运行的规律,也无法提升这个行业,“尽管短期内书店很热闹,运营良好,但长此以往,还是会面临很多困难。”他直言,书店可以开到夜里12点,但是在夜里12点至早上8点这个时间段营业没有意义,“如果用100万元的经营成本去补贴几十个读者的需求,那就是一种浪费。”

“只要读者有需求,商家就要努力地去满足。现在是世界杯月,有的读者上半夜在书店,下半夜就转战看球了,很有生活味道。”与三联书店联手打造“24小时书店”品牌文化的雕刻时光表示。

“24小时书店”,已经给中国图书市场强大的品牌精神支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