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区域经济
 

2014年6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京津冀一体化”巧遇微信时代

运用新技术探讨新战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丞华

运用新技术探讨新战略当“京津冀一体化”巧遇微信时代

6月10日晚8点,由智慧中国微信群联盟与《中国企业报》舆情中心共同举办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论坛开始了。而此时,193位与会者仍然分散在全国各地,随着与会者的手机不约而同地响起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微信论坛拉响“上课铃”。

为了探索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由智慧中国微信群联盟首席服务员———中天智慧城市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昌幸策划,由《中国企业报》舆情中心通过数据监测最终共同确定主题,共同组织了这次微信论坛。策划组织团队成员还有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校友总会和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安秀梅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校友总会和教育基金会项目组成员高玥,智慧中国群联盟服务员陈相澄。论坛由《中国企业报》舆情中心负责人张磊和国家智慧城市产业专业群主持人彭玲共同主持。

刘宏宇:交通、基础服务、政策方面有待改进

德益阳光生物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刘宏宇在论坛上表示,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希望能够改进的地方:一是交通,二是基础服务,三是政策方面的统一化。

事实上,交通一体化正在成为此番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在交通方面我们公司需要每天两边跑,从北京到河北再从河北到北京,目前北京市的交通管制对我们有很大的不便之处。其次,在服务方面,以我们公司主要生活在河北本地的员工为例,他们会觉得孩子的教育,包括医疗方面会有一定的限制。”刘宏宇说。

“此外,最后一个需要改进的是政策方面,我在河北的公司在河北注册,在北京的公司在北京注册。从各个方面都是截然分开的,各走各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申请国家创新医药项目,在北京报在河北也要报。一件事要分别在两个地方做,势必导致在申请的过程中有一些不便之处。”刘宏宇补充说。

王志峰:区域内缺乏合理有效协作、分工

认为京津冀三地缺乏合理、有效分工协作的并非只有刘宏宇一人。中央财经大学城市与房地产管理系主任王志峰教授认为,在此番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处理好三地分工协作的“顶层设计”将是浓重一笔。

在王志峰看来,京津冀一体化研究和实践的讨论,源于要解决北京市所面临的城市病问题,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近些年来,京津冀地区为推动区域合作也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首钢转移,北京、天津的城市定位等。

王志峰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在区域一体化这个问题上,共识再增强,并且签署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国家发改委也在抓紧制订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京津冀三地存在地位、经济基础、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等,导致了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联仍然比较薄弱。目前,区域内还缺乏合理有效的协作和分工。只要这些问题还存在,就会倒逼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王志峰说。

郭凡礼:社会资本能否退出北京?

眼下,三地正围绕“哪些产业迁出去、哪些产业引进来”紧张布局策划。产业转移顺理成章地成为本轮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焦点之一。

三地产业结构到底有哪些区别?产业发展面临哪些瓶颈?产业转移又将如何理顺?

知名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家郭凡礼对此表示,从产业结构上看,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有113家央企,其中90家央企总部都在北京,天津、河北都没有。

郭凡礼说:“北京产业发展瓶颈是高新区的产业聚集太密。2013年,北京生产总值是19500亿元,其支柱产业主要是央企,其中包括了制造业和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业,它的发展是比较均衡的。与北京相比,河北产业发展瓶颈是农业效率比较低,领军企业比较少,能源企业占比太重。此外,河北的经济比较落后,吸纳发展资源资本能力很有限,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会受到北京和天津的打压,后发优势比较难以发挥。”

郭凡礼随后补充道,“天津产业的瓶颈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北方工业中心地位的确立,需要建立金融中心以及总的经济与之相匹配。但这方面北京的竞争非常激烈,天津处于弱势。第二个,随着港口经济扩大,用地短缺问题,迟早会影响天津的发展。”

郭凡礼认为,社会资本是否退出北京迁到河北或天津,是衡量共同市场建设的有效标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