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4年6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混合所有制
是国企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关键

专访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所长韩宝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混合所有制是国企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关键

韩宝江

了解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历程的人都知道,20多年前一些国企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了,但总体而言,这些国企集团普遍存在“集而不团”的现象,一些优势国企反而被劣势国企拖垮了。

当宏观景气消退、经济增速下行的时候,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企业出现亏损,陷入财务困境,最后还是国家介入收拾烂摊子。对此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所长韩宝江。

《中国企业报》:很多做大了的国有企业集团,各级负责人有很大的支配权和控制权,“跑冒滴漏”现象触目惊心。您觉得这种局面应该怎样来改变?

韩宝江: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国企的形象,降低国企的效率,导致国企腐败高发,而且这与发展国企的目的背道而驰。国企是为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而存在的,由于监管体制不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一把手的权力缺乏约束,进而导致企业的一些领导者为了某种政治需求而输送原本属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非常不好的。这种现状一定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来杜绝这个问题。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监管体制有什么问题?

韩宝江: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监管定位还是不太合理的,所谓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最终落脚点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企业的监管还是事无巨细的,这对国资的保值增值、监管国有资本的责任就不到位,反过来,会使国资部门为了把国企做强做大,成为比国有企业本身更大的一个做大做强的推手。

这就促使企业追逐规模产值,经营管理者追逐年薪,很少考虑企业效益,很少考虑企业的发展是不是符合国家的政策,是不是符合国有资产的配置要求,因此,也就混淆了国企和国有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功能。说到底,国企还是要做私人企业不愿做的事情,国企还应该服务国家利益和执政利益,不能与民争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强调了非公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保护私有财产权,这样一系列政策说明,国有经济不要强调包打天下,还是要尽量收缩自己的空间,向提供公共产品、国家安全和技术创新的领域发展,进而为非公经济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样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竞争,整个经济才有活力。

尽管现在强调一些行业环节要放开,但垄断非一日之寒,背后巨大的既得利益使得其不愿意放弃,还是要顶层设计。国企改革总体上还是小改小革比较多,真正的本质上的体制机制的变革很慢,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一些短期的目标,过分强调做大,没有做强国有经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报》:在您看来,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国企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最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是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韩宝江:三中全会对此说得很清楚,一方面对现有的国有经济进行拆分,对自然垄断的行业由国有资本控制来保证产业发展,其它的要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

前段中石油、华润出事,暴露出的问题,仍然是政企不分,一把手潜规则在国企内部普遍存在,这是导致国企管理效率低、腐败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下一步还是要强调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化,不要旋转门,做企业就不要琢磨着当官,当官就不要做企业,国企去行政化,把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机制落实,责权利分清。为什么很多人搞利益输送?还是为了个人升官铺路。

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为什么这么多年不见起色?还是因为人治色彩太浓,法治意识不强。还是要依照《公司法》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即便有了法律,到了企业也打了折扣。还有,新老三会的问题还是没厘清。到底是董事会大,还是什么大,还是没有搞清。下一步还是要把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和经理层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这种治理结构健全起来,相应的机构之间分权制约,形成一种共同责任、共同利益上的制约,而不是现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相互拆台的局面。

《中国企业报》:您觉得混合所有制是不是能够促进市场化呢?

韩宝江:是的。混合所有制说白了就是在公有产权里边掺进私有财产权,公有财产不负责,私有要负责,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解决公有财产权里人人所有,人人不负责的问题。制度健全后混合所有应该不是件难做的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