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4年6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资一周要闻(2014.5.23—5.29)

来源:中国企业报  

国资一周要闻(2014.5.23—5.29)

1.中国版淡马锡模式或成国资改革方向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企业观察报》27日消息,从现在到2020年,国资委将逐渐以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为目标进行改革,一至两年内,组建和改建三到五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者运营公司做试点,三到四年内有序推开,打破当下我国以管企业为主的国资监管模式。预计截至2020年,约有30家左右的中国版淡马锡将出炉。此举意味着,我国国资监管将从两层架构转变为三层架构。报道还透露,虽然目前国资委关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运营公司组建、改建的详细方案还没有制定出来,但无论身处垄断行业的中石油,还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中国建材,都已开始以自己的方式酝酿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运营公司。

点评:打造中国版淡马锡模式无疑有利于打破当前我国国资监管部门出资人、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三项职能合一的模式弊端。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淡马锡模式对中国国企来说并非新词,这是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学习了十年有余的模式,但效果似乎并没那么理想。这一次的中国版淡马锡模式能担负起国资国企改革的重任吗?

2.国资委试点向央企派驻检查组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经济日报》27日消息,国资委近日召开中央企业纪检监察系统深化“三转”视频会议,对中央企业纪检监察系统深化“三转”进行部署。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在会上表示,要切实把监督执纪问责扛起来,扎实推进中央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供保障。强卫东强调,国资委将开展向中央企业派驻纪检组试点工作,改革企业纪律检查领导体制。严肃查处国资国企改革中发生在企业改制重组、产权交易、投资决策、物资采购、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腐败案件,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干部。

点评:种种迹象表明,针对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的反腐正在步入深水区。这一方面昭示出中央反腐败的决心,一方面也反映出央企纪律检查体制的有效性不断增强。

3.湖北省出台国企改革八条意见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湖北日报》28日消息,湖北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坚持“有进有退、优进劣退”的方针。国企大体分为公共服务类企业、功能类企业、竞争类企业,分类实施动态调整。对公共服务类企业,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对其他企业,可灵活掌握国有股比例,根据需要适时进退,不要求国有控股,有的甚至可以全部退出。要创新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推进企业领导人员“去行政化”,新任企业领导人员一律不再确定其比照的行政级别。

点评:“新任企业领导人员一律不再确定其比照的行政级别”,这是湖北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中的一大亮点,也凸显了改革的智慧。既要减轻改革的阻力,也要不断推动国资国企的去行政化,就从新任领导人员开始。

4.江西国企推出千亿元招商项目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经济日报》28日消息,江西省近日从国企中筛选出总投资额高达1096.05亿元的49个重点项目,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推介招商。据报道,江西省国资委此次推出的招商项目中,不乏业务规模大、产业水平高、发展势头好、市场前景优的企业,5家集团2013年合计创造营业收入就超过500亿元。开放程度高、形式活是江西此次推出千亿元招商项目的最大亮点。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江西所有行业、企业、资产、股权,都对海内外投资者、合作者全方位开放。江西省国资委副主任李键称,这些企业和项目的国资可以全面退出,也可以部分转让,形式灵活,目的就是要推进开放性市场化战略重组。

点评:当下舆论有一种担心,就是一些国有企业会不会借国资国企改革甩包袱,只愿意拿出一些“鸡肋”产业引入民资。江西省国资改革用实际行动打消了这种疑虑。

5.央企2014年利润指标或下调一半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经济观察报》24日报道称,该报记者独家获悉,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利润指标已经从2013年的10%下调到2014年的5%,国资委相关人士透露,今年给央企定的利润目标保证5%的增长,力争达到6%。即便如此,一些央企对能否完成5%的利润指标仍没有信心。部分央企开始担忧,今年央企的利润表现或许比去年还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之后有国资委相关人士在接受其它媒体求证时称,并未听说此消息。

点评:无论利润指标下调是否属实,央企今年的日子不好过是实实在在的。一边是红利上缴比例的提高,一边是市场的不景气。以后过紧日子估计将会成为央企的一种常态了。

(作者孟书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