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四个转变”求全面转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吴明张晓梅张骅
淮南:“四个转变”求全面转型
在生产煤电、服务社会的同时,安徽淮南也背负着沉重的生态、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成本。转型,不仅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紧迫任务,同样也是资源富裕型城市的头道命题。5月21日,淮南市委书记方西屏向“主流媒体看淮南采访团”记者表示:“按照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要求,淮南这个资源型城市转型应该做到燃料变原料、高碳变低碳、有烟变无烟、地下变地上“四个转变”。
“燃料”变“原料”
推动产业、结构“再升级”
淮南算了一笔煤炭账。单纯挖煤、卖煤来钱最快,但不可持续。而从价值链上看,煤炭产业的链条越长,附加值就越高。把煤变成电,价值提升1.7倍;从燃料变成化工原料,提升价值则是12倍。因此,深加工的文章值得做。
一笔账算出了淮南工业转型的必要性。变“卖燃料”为“卖原料”,淮南按照“规模化、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的要求,引进战略投资主体合力建设安徽最大的煤化工及化工新材料基地,总投资规模2500亿元,包括66个重点产业投资项目。目前,该市与中石化合作的两个百万吨项目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去年投入40亿元,今年达到100亿元,明年底能够出第一批产品烯烃。同时,重点围绕聚乙烯、聚酯类下游编制招商线路图,精准招商,延伸产业链条,争取打造成安徽和中石化合作的转型发展示范工程。
“高碳”往“低碳”
推进平台、要素“快集聚”
淮南采取“两脉相承”的办法,一手抓“动脉”,即煤电清洁化,一手抓“静脉”,即废弃物的资源化及其产业化。这条生产线100%采用电厂废弃物脱硫石膏为原料,今后每年可消纳淮南辖区内火电企业的脱硫石膏50万吨,实现了经济生态化。
淮南努力探索高碳能源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并积极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条道路上,淮南还注重推进产业轻型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将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煤机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培育成千亿元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国家首批试点智慧城市这个平台,推进以“江淮云”为孵化基地的数据信息类企业集聚发展;市矿联合共同建设新型低碳产业园区。
“有烟”向“无烟”
瞄准经济、生态“双靶心”
在战略制定上,淮南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中部著名、全国知名、煤城样板的生态核心示范区。围绕这一目标,淮南念好“三字经”,突出一个“增”字,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主攻一个“减”字,开展“321”整治行动,依法关闭小煤矿、小矿山、小水泥;对30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进行脱硝改造,今年全部完成,对全市500多座燃煤锅炉进行改造,煤改气、煤改电、改到位;整治秸秆禁烧和建筑扬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淮南提出了“以煤补林”,增强碳汇能力。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淮南在矿区严格实行“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实行“以煤补林”、“以黑补绿”,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做到挖1吨煤种1棵树,切实保证矿区生态的绿化和修复,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地下”向“地上”
实现科技、人才“共提升”
去年以来,淮南市着力推动采煤业向新型替代产业发展。与国内光电行业的“龙头”福建三安公司、国际聚光太阳能领域的先锋美国安科公司合作,引进总投资80亿元的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及组件项目,一期已经投产,让淮南成为同时拥有煤、电、常规太阳能和高倍聚光太阳能的“完全型能源城市”。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5.9%。
促进产业转型,人才是支撑。为此,该市还大力推动单一煤电人才结构向多元人才结构发展。2011年以前,全市70%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集中在煤电产业,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升级。2013年开始,该市创新实施了“万名大学生”来淮创新创业5年计划,引进非煤电类专业人才,实施到位煤电产业和非煤产业人才结构将由目前的7:3调整为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