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4年5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企与地方应是正和博弈关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

央企与地方应是正和博弈关系

随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热潮的掀起,中央企业与地方应如何展开深度合作这一话题又引起不少新的关注。

央企与地方的合作,双方历来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但要想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并非易事。实现两者之间的正和博弈,使双方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至少一方利益增加,而不让任何一方利益受损,更是一个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

近日,国资委张毅主任在中央企业暨19援疆省市国有企业产业援疆座谈会上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思路,即产业援疆重在“新疆参与”。

什么是重在“新疆参与”?用张毅主任的话说,就是央企与19援疆省市国企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支持新疆企业融入产业链,在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过程中提高当地参与程度,带动新疆相关产业发展。

而扩大到央企与地方的合作层面来说,就是央企与地方的合作过程中,要提高地方的参与度,提升地方和地方企业的存在感,积极支持地方企业融入产业链,提高地方的参与程度,进而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

张毅主任此次提出的重在地方参与的思路无疑是有的放矢、有很强的针对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央企与地方的合作较好地满足了双方需求,一方面地方通过引入央企,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就业;一方面央企则通过落地地方,扩大了产业规模,为做大做强央企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但也不必讳言,央企与地方的合作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一些地方抱怨央企“仗势欺人”,自己拿走了“肥肉”,却把“鸡肋”留给了地方,对地方利益考虑不周;一些央企则抱怨地方奉行地方保护主义,只顾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阻碍了整个产业的布局。

央企是不是自己拿走了“肥肉”,给地方留下了“鸡肋”?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情况不算很多,但也绝非没有。近来就有媒体直言不讳地批评央企不能借混合所有制之名,行甩包袱之实,把自己不想要的“鸡肋”甩给地方和民间资本,对于那些获利丰厚的产品和部门则当作自己的自留地,不愿分出一点点好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批评声音?这种情况到底存在不存在?值得央企反思。毕竟无论是和地方合作,还是引入民间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都不是嘴上说说人家就能信了的事儿。央企不仅要拿出足够的诚意,更要让对方看见实实在在的利益。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基本的政策取向。但目前来看这场改革中国资国企的积极性很高,地方和民间资本的态度则相对冷淡。这除了与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健全,地方企业和民间资本怕自己在其中话语权不够外,恐怕也与一些国资国企这种自己吃肉,让地方企业和民间资本喝汤的思维不无关系。这让一些地方企业和民间资本即使有心也不敢不能参与进来。当然,地方是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思维,因小家之私伤害了大家利益,地方也要反思。

此外,国有企业办社会和历史包袱问题,也是制约国企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国资委已经把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作为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这也有赖于地方的积极参与。

这方面黑龙江、重庆等地已经有了积极探索,并正在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可供推广的成功经验。这其中至为重要的一条也是要提高地方在其中的参与度,让地方在承接国企一些“包袱”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把国企的“包袱”变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对于将实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来说,一批“轻装上阵”的国有企业也能更好地吸引民资入股,更好地参与地方企业改制重组,联合发展,互利共赢。

今年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开局之年,如何让地方在央地合作中提高地方的参与感和存在感,让地方能参与、敢参与,并在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对央企利益也有所增进,至少是不伤及央企的利益,不仅关乎央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国资国企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