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4年5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热血沸腾的互联网人,当信誓旦旦的豪取老百姓血汗钱的时候,真的为运用好它而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那野蛮人带来的就不是现代金融理念而是简单粗暴了。比如,迅速崛起为中华第一的某基金将90%以上的钱存回银行。这是金融?这是帮大家谈个团购价而已。又比如,各路宝宝为抢金夺银不惜自己搭上私房钱以达到高收益。这是金融?这是赔本赚吆喝的程咬金三板斧而已。

互联网离金融有多远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郎达潘静

互联网离金融有多远

20年前的北京,在白石桥首图(现在叫国图)对面曾竖着一块大大的广告牌,广告语是“我们离互联网有多远,向前1500米”。那个位置向前1500米是一个叫做中关村的地方,彼时,那个地方还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高科技企业。

在那个盛行286与5寸软盘的时代,瀛海威的豪言壮语如亩产万斤的大跃进语言一样惊悚,却歪打正着地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今天,我们的互联网领军人物再次打出响亮的口号———“门口野蛮人”,大举进军金融行业进而引得举国上下人声鼎沸,雀跃欢腾。

我们不怕野蛮人,我们怕野蛮人没文化。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据说有很大的区别,但吴晓灵女士早就断言这两个没什么区别,也改变不了金融本质。不如我们先弄清楚金融到底是什么?既然金融已被颠覆我们就别去看教科书,互联网搜索一下。可惜度娘也没太说清楚,搜索出来的大意是“价值交换”、“资源配置”、“资产供给定价”、“资本市场运营”。

能否允许我们不惮以恶意揣测一下:不知道互联网英雄们懂不懂这些呢?如果这些太抽象,我们来些微观具象的。随便翻一份银行年报吧:拨备、核销、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证券化……以及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而配备的系统、人才、科技,加之相应的理念、管理以及非常重要的风险管控,这些不知道互联网英雄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尤其是风险控制,金融其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风险与收益的微妙平衡,不计风险代价任谁都可以获取收益,管控风险下获得合理收益就是一门需要修炼需要积淀的学问甚至艺术了。

我们热血沸腾的互联网人,当信誓旦旦的豪取老百姓血汗钱的时候,真的为运用好它而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那野蛮人带来的就不是现代金融理念而就只有简单粗暴了。比如,迅速崛起为中华第一的某基金将90%以上的钱存回到银行。这是金融?这是帮大家谈个团购价而已吧。又比如,各路宝宝为抢金夺银不惜自己搭上私房钱以达到高收益。这是金融?这是赔本赚吆喝的程咬金三板斧而已。君不见各种宝收益全线回落,104万亿元存款根基未动也?我看过对上述基金经理的访谈,句句不离流动性。显然,互联网的特点必须承诺T+0,可如果所有资金必须日内周转,那么它如何能更好地进入实体经济?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市场媒介,还能号称金融么?

中国银行业的独特地位使得其利润高企,恐怕这正是互联网精英们争先恐后的真正动因吧?已经听过太多互联网人抱怨辛苦且利润低,进而对银行又不屑又垂涎了。说千道万,为的不过是拿个牌照而已。

说回到互联网金融,其实显然现在大家在做的和想做的,也只是互联网银行而已,可要知道金融领域广阔浩瀚,银行也只是其中一分子。金融另外一块重要领域是投行。笔者投身其中一十三年,狠狠地想一想,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更多的不过是由于信息传递,整理和分析的迅速和便利,使得工作更高效更科学化。而我执业的关键点:如何赢得我的客户以及如何为客户提供产品,如何为产品进行精确定价并最终将产品发行完毕。这从根儿上还是对人性的考量和对市场的把握。这些微妙的精神层面的活动,互联网实在无法替代。用不太恰当的比喻,互联网提高了智商,但没有解决情商的问题。

高晓松曾谈到过美国在线吞并时代华纳的壮举之后即很快不举,他说他看重的永远是内容,而不是提供内容的媒介。这似乎可以给我们的互联网人一个贴切的提示:大数据也好,云计算也好,移动支付也好,这些都是服务金融的手段,再好的手段都取代不了本质。当然我们永远不可否认,也不应低估,互联网革命式的技术革新以及更重要的是其带来的思维模式的革新,给整个经济生活包括金融带来的巨大的冲击、改变和提升。这种冲击遇到当前广泛存在的金融压抑便得以爆发巨大的能量,提高金融的有效性和透明度,让金融服务的层次得以大大提升。

老祖宗早就提醒过,功夫在诗外。有识之士其实早就看到这一点。迎合大众口味的口号让人轻松站上道德或道义制高点。在与时俱进的今天,还再用口号去网罗大众,恐怕会让互联网离金融且行且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