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5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资公司竞逐P2P
行业格局谋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投资公司竞逐P2P行业格局谋变

P2P的热潮仍在持续,背后的主力则已经悄悄地由草根式的科技公司转移到了各行各业的巨头,投资公司则是数量较多的一个分支。

在日前举办的科博会互联网金融论坛上,《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多数参会的P2P平台背后都有一个投资公司,例如,360金融隶属英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银客网隶属中业昌泰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合拍在线背后则是中科智创业金融集团。

“这两年钢铁、房产等传统行业发展不景气,而互联网金融正是如火如荼,一些同行已经切入了P2P网贷,我们也比较关注,视为集团的一个新的发展引擎。”云贷控股公司中国光彩事业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任涛表示。

诸多投资公司涉足P2P

在任涛看来,P2P正属于野蛮生长的状态,目前上千家公司中,仍然未能出现一家或者几家巨头,各个公司都有机会去做大,这就给光彩集团这样的新进入者提供了机会,可以通过收购或者自建去推出这项业务。

去年年底,光彩集团低调控股了一家P2P平台e云贷。

这家投资公司涉足P2P只是一个缩影,记者注意到,不少新推出的P2P平台背后都是投资公司或者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除上述的360金融、银客网、合拍在线之外,还有南京天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天雄投资平台等等。

互联网金融分析人士认为,越来越多的投资公司涉足P2P表明,这个由草根起家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正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未来的逐步洗牌,这类背景的平台将在行业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任涛表示,e云贷业务虽然仍然由其原来的团队独立运作,光彩集团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投资,但是集团会在统一层面对新旧业务进行规划,相互补充,例如,在筛选投资项目上集团就可以提供给e云贷很好的经验。

隐藏的高门槛

“这个行业很火,好的平台却真的不多,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风控。P2P表面上只是一个网站,门槛很低,实际上的门槛是很高的,就是风险控制。”任涛说。

据悉,P2P平台需要为借款人评定信用等级并确定授信额度,这就需要其对大数据和信用审核等技术方面有很高要求。另一方面,P2P涉及民间借贷、借款合同等程序,还需要具有法律和金融上的专业能力。

由于缺乏风控制度和片面追求交易量,自2012年以来,不乏一些P2P平台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宣布关闭甚至负责人跑路。

e云贷总经理姜申瑶透露,在资金方面,e云贷与汇付天下合作将资金托管第三方,同时为客户实时提示个人账户变动;尽管监管没有要求,e云贷还在尝试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收取风险备用金,并在一定条件下就账户及资金使用情况对借出人进行定期披露。

记者还注意到,投资公司出身的P2P平台普遍比较保守,在沿袭P2P平台信用贷款的同时,还对担保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不再自己担保而是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天雄投资还提出只做房产抵押和汽车质抵押的足值抵押项目的发展策略。

最大问题仍是监管不完善

然而,比风控更让行业担忧的则是政策风险。据悉,由于监管空白,不法分子浑水摸鱼利用P2P进行欺诈,一些平台运作模式也存在与非法集资打擦边球的嫌疑,这都让一些平台负责人觉得会给行业带来灾难,“说不定哪天发文就不让做了”。

近日来,各地针对部分P2P平台涉嫌非法集资的质疑也此起彼伏,相关监管也有加紧的趋势。

日前,处置非法集资部级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刘张君透露,P2P行业发现非法集资的已经有几十家,最大的单笔金额在5、6个亿左右。仅深圳市就有8家平台因涉嫌非法集资被警方立案调查,浙江更是一天之内被传出有10家平台被调查。

刘张君表示,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新兴金融业态,在鼓励其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明确四个要点,一是要明确这个平台的中介性质,二是要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三是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监管越严越好。P2P政策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监管不完善,很多做法到底属不属于搞资金池、属不属于非法吸收公众资金,都难以界定。等到以后监管细则出台了,行业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姜申瑶说。

任涛也告诉记者,监管对P2P来说是早晚的事,光彩集团不会因为监管变严而动摇发展这项业务的信心。

不仅仅是投资公司,其它行业和机构也在频频跨界P2P。近日,已经拿到支付牌照、小贷牌照的商贸集团腾邦国际和知名证券公司方正证券相继透露拟搭建P2P投融资平台,一直不作声的互联网BAT三巨头也陆续传出了要做P2P的消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