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4年5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摸底6000家企业
新“国16条”对症下药企业期待实质效果,专家呼吁政府企业“上下齐动”稳外贸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蒋皓

摸底6000家企业新“国16条”对症下药企业期待实质效果,专家呼吁政府企业“上下齐动”稳外贸

5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共16条政策措施。其中,商务部将完善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推进贸易便利化、扩大出口信保规模、整顿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改善融资服务等6项列为重点。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表示,目前正抓紧制定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和时间表。

据悉,商务部准备分三个阶段落实新“国16条”,首先是细化方案,然后是调研落实,最后是指导和督促检查。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新的外贸举措,不少外贸企业表示十分期待。

专家:政策恰逢其时

“此时的政府对策正恰逢其时,非常具有针对性。”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对贸易乃至经济都十分重要,以贸易带动经济依然是我们的发展动力与潜力,更是我们未来货币期待自由化的基础和必要的功夫。

“央行主动调节汇率双边态势,商务部力推贸易发展与改革,这显示出政府政策的力度与精准”。谭雅玲表示,未来最需要的是贸易企业自身的实际努力,产业行业的方向与规划,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的改革与改变、创新与研发,这些都是落实商务部等政府决策的务实和有效的开始。

据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张骥透露,目前已经组织了将近6000多家企业广泛征求意见,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通过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部分行业协会调研的方式,了解实情,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骥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了解企业在进出口中遇到的困难、困惑和建议,将有针对性地把政策落实好。

这一系列举措为外贸企业所称道。不少外贸企业表示,更看重这些举措落实到地方后形成的细化措施以及具体的落实效果。“这个政策如果能落实到位的话,给我们带来的贸易便利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很期待。”上海一家外贸公司总经理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企业期待尽快实现人民币结算

此前,长期的人民币汇率升值,让不少外贸企业深感焦虑。《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外贸公司的职业经理纷纷转行,不再从事外贸行业。

“那是因为企业受到了实质性伤害。”谭雅玲分析说,“贸易的核心问题集中在汇率升值的压力与伤害,尤其是货币升值直接刺激投机套利与投机激进,进而汇率对贸易的伤害达到极致。”

不少外贸业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希望尽早实现人民币结算。

“现在人民币汇率已从单边升值预期转为双向浮动,企业也正在逐步适应人民币汇率的这种变化。我们也提示外贸企业,要高度重视汇率风险,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开发的各种避险工具和产品。”张骥说。

“同时,我们也在大力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尽量降低企业因汇率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张骥说。

“如果能用人民币结算那就太好了。”一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表示,“如果实现人民币结算,就再也不用为人民币贬值而担忧了。”该经理透露,今年以来由于人民币贬值,让他的公司在进口业务上流失了5%左右的利润。

此外,《中国企业报》记者也从有关外贸企业人士处获悉,出口退税、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成本也是企业最为关心的。“在企业看来,最主要的是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这比改善汇率、服务等问题更有积极效用。”北京一家外贸公司总经理表示。

不过,谭雅玲认为,企业足额退税不是根本,只是一个服务工具、手段,需要激发的是外贸企业的创新能力,然后政府用退税手段保护这种创新。

专家呼吁“上下齐动”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政府“下猛药”治病,企业也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等着“被治病”。

谭雅玲直言,“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度从一驾马车变为最后一驾马车,甚至只有不到1%的贡献率,拖累经济严重,企业放弃贸易更严重。我国外贸过去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品质不高,并不具备真正的贸易竞争实力与势力,只是规模和速度效应引起注意和关注,一方面是品质与品牌不具备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结构与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尤其是缺少创造力的要素,只是生产力的简单累加或被动顺从。过去的贸易是规划与积极进取不足,只是数据累加,缺少研发与竞争。”

“外贸企业和行业需要细心研究自己的发展,不要随风倒或追逐潮流,忘记自己的本职是外贸的最大教训。不懂汇率或不喊出自己的需求,甚至放弃自己的职业是最大的问题。政府为企业保驾护航,企业要有所作为,上下齐动才是中国贸易与经济的前景与希望。”谭雅玲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