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5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人”郭树清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山东人”郭树清

自2013年3月起,山东金融改革便打上了“郭氏烙印”,从密集调研到“金改”文件落地,郭树清处处彰显高效率。知名财经学者叶檀戏称,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刻,懂金融、有资源的改革者都是稀缺资源。

而这位金融战场的老战士希望以金融为抓手,让重工业为主的山东转型为重工业与服务业匹配、政府主导与市场内生动力相平衡的现代经济大省。

“睡不好”的山东省长

解决难题,似乎是郭树清工作的常态。首当其冲,摆在郭树清面前的难题便是山东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匹配的现状。

山东省的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但是金融业却飘到了全国的20多名。2012年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3%,而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则超过6%。

履新山东省代省长不久,郭树清即开始了山东金改的“郭氏新政”。2013年8月份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金融改革的蓝图:济南作为区域金融中心、青岛是财富管理中心,而临沂、淄博、威海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城市。

而山东金改人才的短板是郭树清面临的又一难题。“没有人才,一切都只能停留于讨论和设想规划层面。”济南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国茂曾说过。

为了推进改革,郭树清从中央金融系统抽调“懂金融”的干部到各个城市挂职副市长,专司金融改革事宜。“空降部队”实际构成了一个金融改革的垂直体系,减少改革的阻力,减低贯彻改革的成本。

毫无疑问,郭树清的个人才能和人脉资源为山东金改争取到更大的空间。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当记者问及省长和证监会工作的区别问题时,郭树清幽默地表示:“过去吃饭吃不好,现在睡觉睡不好,过去我在证监会工作,平均周末可以休息一天,现在每个周末可以休息半天。”

走遍山东所有地市

履新山东省长十几天后,郭树清就展开了高密度考察调研,为执政方案出台做准备。半年多时间,他走遍了山东几乎所有地市,考察调研涵盖面极广,把脉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时也频繁接洽多位金融业高层,为在更高层面施展拳脚打好基础。

深知山东经济的弊病所在,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2013年8月7日,郭树清拿出了第一份施政方案,即“山东金改22条”。这距离郭树清成为山东代省长仅仅过去131天。改革的速度和力度背后,是这个自称“山东人”的郭树清对山东经济和金融形势的精准判断,而此后一系列的金改措施无一不展示出郭树清的务实和精干。

郭树清多次提出将探索发展介于期货和现货之间的商品交易市场。而此前,在郭树清执掌中国证监会期间,曾经历过整顿治理地方交易所的联合行动;而在山东金改中提出的“介于期货和现货之间的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是考虑当地农业特点和资源禀赋,将会设置套期保值等规则,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

同样,在山东金改的地方监管工作手段也极为具体。郭树清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均单独设置金融工作办公室,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牌子”。确保各级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于2013年年底前挂牌运转。

官员称“跟不上”

在孙国茂看来,郭树清的“金改22条”有明确的政策目标,那就是建立服务和支撑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体系,而不是就金融而论金融;同时体现出极强的专业特色,不仅目标与目标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而且整个文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郭树清为领导的领导班子的专业水平、决策智慧和对区域经济的驾驭能力。

虽然山东金改已历1年的时间,但仍有很多官员感觉跟不上郭树清的思路。“要跟上很不容易。”李永健称。

青岛市金融办的一位负责人表示,郭树清到了山东后,把金融的思想和意识带到了山东,并使整个山东金改有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山东人此前金融意识比较淡薄,很多事情不明白,又好面子,不去问。一年来,通过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的出台,通过一系列的会议活动、教育培训,我觉得最大的进步不是一个有形的,而是一个无形的观念的变化。”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张志元对记者如是表示。

得益于郭树清的推动,目前,“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和“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建设都在加快推进。

目前,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已经形成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基本框架。在这家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已经超过300家,托管企业470多家,展示板展示的企业超过1860家;而蓝海股权交易中心4月18日在青岛正式揭牌成立,从而在山东形成了两个主要的场外交易市场。

另外,在郭树清的规划里,济南汉峪“金谷”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之后将成为金融产业聚集区,济南的城市中心甚至可能随之而转移;而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11部委作出批复,其今后将努力发展成为类似香港、新加坡的亚洲财富管理中心,长远目标是打造成“中国的苏黎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