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企业: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三线企业: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王利博制图
(上接第一版)
“三线企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中央提出“三线建设”决策,相当多的三线企业,按照“靠山、分散、隐藏”的布局方针,钻进了偏僻的崇山峻岭。
原先这些企业是重点保密单位,都有一个类似军队番号的数字编号,颇有神秘感,当地老百姓至今还沿用原来的数字编号名称。
在江西景德镇地区,这样的军工三线企业就有十多家。其中,归当时“四机部”管的电子系统三线企业有“七厂一库”之称(即7个生产厂加1个物资供应单位),而这7个厂中就有5个是由南京714厂的5个车间搬迁到这里建成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企业间来往密切,是名副其实的“兄弟单位”。
虽然大部分三线企业都地处远离城镇的偏远山区,但曾经都是人人都想去的好单位。正如当时倡导的“好人好马进山来”,“根红苗正”的三线企业一度成为当地人觊觎的对象。
三线企业大部分地处深山,但每个企业俨然是个中等规模的城镇,商店、学校、邮局、银行等一应俱全,甚至“从出生到死亡,企业都管”。
在计划经济年代,进入三线企业意味着有更好的教育机会,更安稳的工作以及更高的福利和津贴。
“进入三线企业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薛松林告诉记者,当时人们挤破头托关系,希望安排自己的子女进去工作。
“897厂高峰时产值过亿元,创汇千万美元,成为当时江西省机电出口第一名。厂里最热闹的时候,职工超过7000人,光食堂就有3个,下班后,厂区的路上人满为患,到了晚上更是歌舞升平,城里的年轻人都跑到厂里来跳舞,因为我们的音响是全市最好的。”回忆当年的情景,薛松林脸上仍然带着自豪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三线企业的鼎盛时期。位于景德镇地区的电子系统三线企业,如999厂、740厂、4321厂等,都有过897厂一样的辉煌。
现在:
繁华的深山重归寂静
然而,看到如今破败荒凉的厂区,已经无法让人联系到过去的辉煌。
走进897厂,如果不是偶尔看到路上的行人,你可能会认为是一个已经废弃的厂区。建在山坡上的厂房似乎正在被树木侵蚀,显得荒凉,昔日繁华的深山又重归寂静。
“晚上这里更凄凉,家属区除了少数由当地农村人租住,原来的职工已经很少住在这里了。”薛松林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当年从南京到这里的308人,现在包括他们的子女在内,只剩下不到10人。
由于企业经营难以为继,897厂经过改制重组,成立万平真空电器公司,企业由国有变身为股份制公司,虽然还在生产,但“原来7000多人的厂子现在只剩下130多人了。”
而位于景德镇市郊的999厂(景华电子有限公司),景象似乎更惨。
在记者去999厂的路上,记者问到999厂的变化,一位出租车司机直摇头:“当年多让人羡慕的单位,没有想到会变成这样。”
记者看到,999厂的厂区如今成为一个正在建设的住宅小区,通往生活区的道路破烂不堪,因为下雨天,路上都是积水,汽车经过污水四溅。低矮陈旧的职工宿舍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路灯已经失修多年,几乎没有一盏是好的,一到晚上小区内漆黑一片。一根高压线从路边的电线杆上垂落下来。“多次找有关部门来维修,也没有人搭理。”一位企业退休的老职工告诉记者,原来生活区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企业专门的后勤服务部负责,小区生活井然有序,“现在企业没了,小区就像一个贫民窟,没人理会。”目前,生活区已经被政府列为棚户改造区。
999厂创建于1964年,曾是我国电子陶瓷材料及器件的大型骨干三线企业。
“在全国三线企业中,999厂一直走在同行的前列。一度产值达到上亿元,员工近3000人。”原999厂党委书记陈勇告诉记者。
然而,随着席卷而来的市场化浪潮,大批三线企业无所适从。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三线企业原来按军工订单生产的状况彻底改变了,企业必须自己找饭吃,到90年代,国家对军工企业彻底断奶,三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时的三线企业必须从军品走向民品的开发。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在转向市场经济之后,几乎所有的三线企业都陷入困境,大批三线企业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有些企业迫于形势,又从山沟里搬迁到城里,更多的是走上合并重组、资产转让、破产倒闭之路。
地处景德镇一隅的三线企业没有“幸免”,除了昌河公司、602所等少数三线企业走上发展之路外,大部分都“倒下”了。
2002年,999厂实行改制,企业原有的分公司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原来的999厂只剩下一个牌子。”
“人心都散了,
看不到希望”
如果说三线企业由盛变衰,让“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的三线人感到悲凉,而地位的变化形成的落差则更让他们难以释怀。
当时企业都归中央管,后来下放省管,“企业人事干部都是由省组织部任命的,有政治优越感。”
记者从999厂的厂志了解到,景德镇的电子三线企业原来直属四机部,1982年部局调整,这些企业划归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到了1985年再次下放,隶属江西省电子工业公司。
随着改制重组,原来这些在当地管不了的三线企业几乎成了没人要的“弃儿”。
2009年897厂改制后,企业被划归到地方,属地管理。同时划到地方管理的,还有工厂里的学校、医院。“与原来比,落差太大了。”万平真空电器公司总经理赵国平说起此事感慨万分,赵国平形容这些三线企业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让景德镇景华特种陶瓷公司的员工激动不已,因为在探测器上有一个部件,正是该企业生产的。
景德镇景华特种陶瓷公司正是由原999厂一个分厂改制而成立的一家民营股份制公司。公司总经理龚友根告诉记者,企业生产的氧化铝陶瓷产品一直是原来999厂的拳头产品之一。改制后,原有的军工技术、工艺没有丢掉,仍然保有老三线企业所具有的信誉度。
对于三线企业的没落,龚友根认为,三线企业几乎都建在边远山区,与沿海一线的工厂几乎无法竞争,昂贵的运输成本加上僵化的体制思维、人才的流失,这些都在制约着三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市场的变化,三线企业开始努力转型,开始生产民用商品。
当时,三线企业开始加大投资,从日本、美国、德国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加上三线企业原有的技术力量和研发水平,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曾一度位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甚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为了更接近市场,三线企业纷纷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建立自己的“窗口企业”。
江苏昆山成为景德镇三线企业“窗口企业”最集中的地方。仅897厂在昆山就建有8个万字号分厂,过去的职工达2000多人。当年还只是一个小村庄的昆山也因为景德镇三线企业的“窗口企业”而逐渐繁荣起来。
不过,经过改制,那里的“窗口企业”跟地处山区的母公司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相反,这些企业成为市场竞争者,“原来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高管都转移到那里了”。
景德镇的三线企业仅仅是全国三线企业的一个缩影。这些工厂经历了国防工业的辉煌,而在新时期,面对席卷而来的市场化浪潮,却陷入了困境。曾经辉煌的三线企业最终被市场抛弃了。
“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人心都散了,看不到希望。”赵国平呼吁,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关注这些为国家奉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三线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