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4年4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镇化道路
与新城区战略求解

来源:中国企业报  

城镇化道路与新城区战略求解

(上接第一版)有了大伦敦的新城规划以后,大巴黎的新城规划也紧随其后,这些规划无一不遵循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在中国,这一类大城市的疏散早该开始。但是我们不仅认识得晚,而且对新城的成长机制始终心存疑虑。

英国在这个问题上也经历过许多探索的痛苦,实践方面也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新城。

第一代新城。人口规模较小、功能单一,新城区里很少有就业岗位,被称之为睡城(Sleepingtowm)。大部分人早上涌到老城里来,晚上又涌回新城,造成巨大的钟摆式城市交通,实践证明这类新城是失败的。

第二代新城。丘吉尔时代的规划学家们就敏感地感觉到,应该发展第二代新城,也就是人口规模应该在20万人以上,就业岗位50%当地解决。这样,这种新城能够至少减少50%的城际交通。

第三代新城。继二代新城实践后,又迅速推出第三代新城,人口规模为30万,就业岗位基本上能够在新城内自己创造,实现职住平衡,既保证了新城的经济活力,又大大减少对老城市的交通压力。

这样,英国规划学家才逐步探索到新城的科学规划和建设的正确路径。在新城建设的过程中间,他们逐步地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新城开发成功的关键是其人居环境应该比老城还要更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人与自然更和谐,这样就可形成对老城的人口反磁力。只有形成这种反磁力,老城和人口的功能才会逐步转移到新城来,有机疏散才能实现。

中国各界都非常担忧特大型城市过分地膨胀,因为特大型城市的过分膨胀是一个全球通病。城市规模越大,商品生产的效益就越高,同时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公共服务的品种越多,人们就越趋向于到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工作。所以超大城市能够自动吸收人口,并引发规模膨胀的恶性循环,这样的问题在世界城市化历史上早就多次发生过。解决此类问题,应及早部署中国式的“新城计划”去应对。

邵自升主持德州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工作多年,并且曾负责德州河东新城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着比较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在工作之余,潜心学习研究城镇化理论和新城区发展规律。在从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转到其他岗位后,怀着对推进城镇化强烈的责任和深厚的感情,利用工作之余,撰写了《新城区战略与路径》一书。这种城建人的责任感和情结十分难能可贵,应当给予鼓励和提倡。

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伟大实践,需要理论的广泛深入探索和全面的科学指导。新城区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正以过去从未有过的速度、规模和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呼唤对实践经验及时总结和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西方国家新城区建设已经时过境迁,但总结其经验教训的文章不多。中国新城区方面的著述,与城镇化的理论研究相比,数量不多,综合性的研究更少。邵自升所著《新城区战略与路径》,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新城区发展历程、研究状况,全面地研究了战略定位、策划营销、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投资、文化、体制、政策、类型和未来发展等十多个方面,构筑了一套完整的新城区战略全景和发展路径。这是一部具有一定理论性、系统性、创新性的新城区研究著作,是一部来自实践、融接地气、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城区发展导论。当然,全面构筑新城区发展理论,需要不断地实践,需要不断地丰富。

(作者系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博士。此文系为德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长邵自升著《新城区战略与路径》一书所撰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