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多大生态容量
承接产业转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记者汪晓东
河北有多大生态容量承接产业转移?
京津冀一体化方向“坐实”已逾4个月,此间河北保定、唐山、沧州等多个地市频频发声,“主动融入、协同发展”成为时下流行用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承接京津转移产业方面,上述城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但对于如何修补生态系统却甚少提及。
一些高污染企业在极大损害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数十年积累的工业基底,要想一朝改变绝非易事。”一位环保志愿者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角力输出产业
一些迹象表明,已确定承接京津疏散功能的河北各地关系正悄然发生着某种变化。
不久前,沧州利用“中央及京津冀媒体记者沧州行”再次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造势,重点提出,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努力打造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围绕三个定位来承接首都功能、打造产业基地,力争一批重大国家战略性项目布局沧州。
而就在沧州为北京私人定制出海口,悉心打造首都经济圈次中心城市、环渤海冀鲁交界处区域中心城市、京津冀重要的产业基地的同时,唐山对媒体表示,曹妃甸在交通、港口较沧州黄骅港更胜一筹,有当地企业负责人甚至放言,曹妃甸成为下一个天津港只是时间问题。
黄骅港则对外宣称,该港口作为渤海新区及其广大腹地经济发展的“龙头”,经过30多年建设,目前已形成综合、煤炭、散货、河口四大港区,其中,综合港区和散货港区以散杂货、集装箱和成品油、液体化工品、原油运输为主,是黄骅港综合性特征的重要支撑。
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沧州黄骅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共完成80605标箱,同比增长110.61%。
作为北煤外运第二大通道的主要入海口,上述数据足以让黄骅港对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充满信心。
一位沧州籍在京企业家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沧州提供东部200余万亩沿海滩涂地,较唐山更具吸引力。河北省委、省政府把沧州列为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增长极,足见其发展后势强劲。
值得关注的是,沧州早已出手布局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在去年与天津执行合作项目达到432项,北京佳龙集团220亿元牵手沧州,而上述项目对河北来说只是一体化进程中的首道“开胃菜”。
与此同时,唐山也将首钢京唐钢铁厂的发展列为京冀合作的样板加以推广。曹妃甸对外公开的信息显示,港区可建设263个深水泊位,目前已建成泊位60个、在建30个;已建和在建全部完成以后,曹妃甸港区将形成超过5亿吨的年吞吐能力。
“我们有着和黄骅港同样的临海港口,但在交通方面较后者更具绝对优势。”一位唐山企业家告诉记者。
北京一家央企副总透露,2014年,北京将有近300家企业搬迁至河北,选择哪家作为合作对象,就他个人而言难以决定,关键是河北各方开出的条件都很优厚。
避免污染接力
在一体化日益加深,承接京津产业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尽管承接方异口同声,承接产业转移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上“干净高端”项目,但一部分污染企业即将落户河北的现实不容小觑。
上述央企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北京首批207家外迁名单已下发至河北各地,目前对接稍显坎坷,主要原因是输出企业大多为“三高一低”企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而唯一实现对接的是邯郸与北京的一家央企。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对媒体表示,北京企业外迁是市场行为,政府部门在中间的作用是引导疏散。至于如何对接,地方政府有选择权。
事实上,津冀各地一直在关注医院、院校等高端产业,但在北京企业外迁中先工业后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资源是既定方案,清洁产业或在短时间之内无法输出。
有专家分析,即使教育医疗、高校等清洁产业不久后出现在搬迁名单内,“肉少狼多”的局面同样会使承接方陷入尴尬境地。因此,上述高污染企业全部被津冀各地消化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三高一低’的外迁企业,为避免污染接力,河北各地都是不愿接收的。”河北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对接表现不尽如人意就是出于此种原因。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各地在选择输出项目上有着严格标准,但执行起来尚存一定难度,首批北京搬迁企业让承接方没得选择。
有消息称,北京现阶段仍以高污染工业项目输出为主要对象,津冀预想接收干净高端项目仍需等待。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高污染企业输出已成定局,不管其流向何方,津冀地区作为一体化进程的执行地,势必会首当其冲,这意味着二次污染会如影随形。
但遗憾的是,目前,津冀对如何接收污染企业及落地标准提及很少,有关专家指出,北京首批外迁企业中,其中高污染产业比重较高,上述承接地应尽快制定企业落地环保标准,一体化协同治污才能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