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4年4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利润骤降光伏辅材转向差异化研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利润骤降光伏辅材转向差异化研发

为了一套5千瓦的光伏系统,做光伏工程的许先生因寻找合适的支架而伤起脑筋。

“做一套5千瓦的,买支架的运费比产品价格还要高。”许先生抱怨道,“如果囤货,不确定性因素又太多。”

从大型光伏地面电站到分布式光伏电站,中国光伏市场在慢慢开启。各种订单随之出现,但“不接没活做,接了不好做。”现实有时就是这样令人尴尬。

光伏辅材行业位于光伏产业链的中游,因此,辅材市场现状很大程度上不仅决定于上游晶体硅材料,而且还决定于下游发电市场。近年来,光伏产品市场整体萎缩,光伏辅材市场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利润严重挤压

在2014光伏电站投资与金融峰会间歇,谈到目前的光伏辅材业时,湖北追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何华给《中国企业报》记者打了一个比方。比如,“做支架的企业,在没有进入光伏领域的时候可能产值是1亿元,进入光伏业后可能达到5亿元,而如果光伏市场遇冷,那这5亿元将大打折扣。”

“光伏开始不乐观的时候,光伏电池企业还有些羡慕我们有钱赚。”浙江一家做光伏辅材的高管话锋一转,“现在,大家都一样了。”

“光伏刚刚不好过时,业内提出国产化,那个时候客户份额大幅提升。”杭州市太阳能光伏协会秘书长赵永红坦言,可是,“那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压力比较大。”

“目前,利润挤压得比较严重,配材企业的压力在逐渐加大。”赵永红表示,有些配材企业比如龙头企业,可能相对好一些。“但有一些企业之前与外省的大企业合作,现在因这些大企业出现倒闭而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如果说之前的利润可能在30%左右,那目前可能只有10%甚至更少。对此,赵永红认为,“差不多。”硅胶原来30元/公斤至40元/公斤,但现在则只有十几元一公斤了。

光伏业俨然早已从暴利回归理性。苏州乐能光伏有限公司的陈新庆打趣地说,“房地产最暴利的时候也比不过光伏。”也正是那个时候,很多辅材企业进入光伏领域。“现在已经到反省的时候了。”

不过,“大多数辅材企业不会伴随着光伏的窘境离场。”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能源行业研究员李华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的光伏企业特别是光伏辅材企业是随着光伏的发展进入的,但进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是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一窝蜂。

“这些辅材企业在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下入场,并不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自身只想多拿政策补贴,既无产品竞争力,又无发展后劲,因此遇到市场调整时,自然缺乏应有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李华如是说。

寻求差异化发展

许先生犹豫再三决定买3套支架,“这人家才勉强同意。量确实也是太小,不过现在这种小型的工程在慢慢增多。”

从整个光伏产业来说,发展前景还是很大,只是相对前十年发展速度稍微放缓,对真正掌握高端辅材的技术企业来说,只会强者更强。李华认为,因此,“这一现状不是辅材企业离场,而是一个资源和技术的重新整合,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转型的过程。”

事实上,“早在去年,就有配材企业提出了二次转型。”赵永红表示,“如果总是跟着大客户其实也很困难,它们的日子确实不是很好过。”

赵永红介绍说,有些企业,虽然业务量不是很大,但是都在很积极的与下游客户联系,针对下游企业需求,共同研发,开发差异化产品。“根据差异化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虽然量比较小,但是企业都在比较深入的研发。”

“以前只是简单的业务买卖,现在则是协助研发。”赵永红表示。

康维明CEOBrunoBucc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产业。在当前的形势下,深入而丰富的经验,最大化的灵活性和不断改进的意愿是至关重要的。“和客户协同合作,开发面向未来的创新产品,不墨守成规。全心全意支持我们的客户,力求找到和客户共同成长的空间。”

“光伏辅材处于光伏产业的中游,受制于上游和下游的发展。”李华表示,因此,为减少这种依赖,必须加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李华认为在回归质量的前提下,辅材市场的发展速度会领先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但会发生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像背板技术壁垒高、参与企业少、盈利能力强,PVF膜、PET膜和EVA膜等关键材料的毛利率超过40%。这些辅材会随着企业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和国产化率的提升,将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对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辅材则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在BrunoBucc看来,对于全球光伏行业来说,拥有一个具备融资和信用管理方案且能满足行业需求的银行系统就相当于有了非常重要的助推器,它能确保整个光伏行业、组件制造商和供应商稳定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