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金融投资
 

2014年4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证券正式“入潮
券商试水独立账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互联网证券正式“入潮券商试水独立账户

继基金之后,证券正在成为下一轮大规模触网的传统金融业。

日前,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透露,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期正式同意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6家公司进行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知情人士指出,试点主要围绕统一规范投资者账户,并从中建立独立于传统证券账户的互联网证券账户,以便于券商在资金管理、业务创新上有更多的自主权。

清科研究高级分析师徐志鹏认为,今年以来,“手机开户”、“零佣通”和网券联姻等券商“私自”触网案例层出不穷,试点正是顺应了证券业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接下来,如何在给予券商更多自主权(尤其是资金上)的同时保证用户资金安全,将是互联网证券业务对传统监管的一个挑战,也将是试点期间主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私自”触网频现

虽说本次六大券商首次获得证券业协会批准的互联网业务试点,证券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却早有出现,从早期各大门户和证券公司在线提供行情资讯,到后来券商与互联网公司战略合作,今年以来更是不惜触及监管红线。

今年2月,东航期货推出手机三分钟“闪电极速开户”,并对新开客户免收佣金。据内部人士介绍,当天就吸引新增用户400人,相当于该公司8个营业部一年的量。

这项业务迅速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并在随后被叫停,按照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的说法,与传统现场开户方式相比,手机开户存在开户实名制审核不够严格、风险揭示不够充分、期货投资者适当性评估和投资者保护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和风险隐患。

过了不到一个月,中山证券联合腾讯再度“迎风作案”,宣布推出“零佣通”产品,主打腾讯手机开户零佣金。这项服务在推出的第二天也被证监会叫停。

券商还在通过与互联网公司联姻的方式在互联网业务抢先布局。

就在触网试点获批的同一天,券商互联网平台将再度联姻。华泰证券声称将借助网易的流量优势,引导用户在其平台开户。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后,不排除会在互联网金融理财、基金销售等众多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与网易展开合作。

类似的案例最早见于去年年底国金证券与腾讯的合作,还有消息称,华东某中型证券公司目前已与新浪结盟。搜狐也在与某大型综合证券公司“亲密接触”,有望实现强强联合。

意在账户独立

有要求匿名的试点券商人士指出,试点资质名为互联网证券业务,其实只是互联网证券业务的一小部分,主要是证券公司通过互联网完善客户账户服务体系,通过账户分层管理的方式,加强券商对特定层次账户的自主权,为以后的业务创新打基础。

“长期以来,证券监管都是按照‘券商管证券,银行管资金’的思路,所有资金统一托管于第三方银行。这种方式保证了用户资金的安全,随着用户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却也影响了券商基于用户资金进行业务创新。”徐志鹏说。

上述证券人士透露,基于账户分层管理的思路,公司拟将互联网证券账户分为基础账户(用于消费和低风险理财产品)、理财账户(用于高风险理财产品)、证券投资账户(主要用于股票)三类,不同账户具有不同权限,适用不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范。

“对于证券投资账户,将来仍然可能采用第三方存管制度。投资者的消费、理财等账户或再不需要受制于银行第三方存管,券商可以在支付、交易、资金托管结算等业务的创新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他说。

徐志鹏认为,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以往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等专业化分工逐渐融合,证券业正在演变成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券商需要通过互联网业务试点探索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试点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资金监管遇挑战

“当初券商综治时期确定的证券资金必须托管第三方,主要就是针对券商擅自挪用用户资金和保证用户资金独立。如今反过来将用户资金重新放到券商,这需要券商做好资金独立等内部风控制度,更需要监管部门在外围实时监管。”徐志鹏说。

“现在还在试点期间,主要还在探索。试点期间,我们除了内部风控制度,监管部门也会时时对于内部制度以及实践情况给予时时监督,我们也会履行向监管部门定期报备、报告的义务。”中信证券一位人士说。

徐志鹏认为,虽然消费类和理财类账户可以交给券商,这两类账户仅限于为客户提供场外服务时使用,股票等证券投资类账户仍然托管银行。很大程度上因为该些账户涉及的金额相对较少,也显示出了监管部门对于试点业务的审慎性态度。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在披露试点获批时表示,将按照“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支持证券经营机构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业务,统一线上线下业务的监管标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有观察此事的业内人士表示,证监会主要负责方向性监管,本次试点主要由证券协会主导,具体监管办法应该会在试点结束后总结出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