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区域经济
 

2014年4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州国家高新区:
努力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马炎炎

徐州国家高新区:努力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隆重揭牌

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化基地

楚河风光带

徐州高新区全景

世界500强企业肯纳金属落户徐州高新区

2013中国徐州第三届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召开

江苏省、教育部“蓝火计划”暨产学研对接会召开

近年来,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坚持集聚高端产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致力于促进产城融合,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均处于前列。2013年共实现业务总收入1350亿元,增长9.4%,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增长14.5%,先后被授予“国家火炬安全技术与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安全产业创新示范园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江苏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江苏省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示范基地”、“江苏省文化科技产业园”、“江苏省首批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等称号,成为了徐州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随着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级为国家高新区,下一步,徐州高新区将按照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建设要求,努力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徐州高新区将以打造徐州南部主城区和一流高新区为引擎,培育发展安全科技产业,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与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前身是铜山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初,为实现开发区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开启了由经开区向高新区的转型。2011年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8月19日,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苏北地区首家国家高新区,也是江北首家综合性国家高新区。

徐州高新区位于徐州南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里是京沪铁路和陇海铁路的重要枢纽,是东部沿海经济向中西部辐射的重要支撑点,具有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特点。随着京沪高速铁路的全面开通以及徐兰、徐连客运专线加快建设,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加速集聚。徐州高新区依托良好的创新环境、先进的产业体系,对淮海经济区乃至我国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区位得天独厚是徐州高新区发展的先天优势,而良好的城市环境则是徐州高新区加快提升留驻优秀人才、吸引先进技术、吸收优势资本等打造的后天优势。建区以来,徐州高新区坚持产城融合,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先后建设了久隆凤凰城、国基城邦、檀香山别墅区、中国矿业大学圭山教授别墅区、江苏师范大学牛山教授别墅区等40多处高档小区。集聚了从幼儿入托到博士学历的完备教育体系;建设了三级甲等医院、社区医院22所,具备了较为健全的城市功能。

产业优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

建区以来,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锻造了从配套件到整机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条,集聚了从研发到制造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体,搭建了从配件到整车生产线的汽车产业架构,夯实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基础。依托徐工集团的影响力,云集了18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包括工程机械整机(车)产品和配套产品共几百个品种。美驰车桥作为全球最大的非公路车桥生产企业,拥有了同类产品的市场控制权;环球锻压作为国家数控压力机械国家标准制定和召集单位;徐航压铸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汽车铝合金Ⅴ6发动机缸体和重型卡车变速箱箱体,填补了国内空白。建有电子信息企业41家,产品涉及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电子医疗仪器设备、电子温湿度控仪器、称重电子等领域。国内规模领先的车用整流器和调节器龙头生产企业徐州云意电气有限公司,是第一届中国内燃机电机电器电子行业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占据了国内56%的市场份额,不久前成功上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徐州雷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是江苏省内唯一一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重点示范工程项目”的企业,并被批准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生殖健康产业医疗器械基地。拥有15家车辆制造和零配件企业,总投资120亿元的徐工重卡项目带动了高新区车辆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传统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徐州高新区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科教优势,大力发展矿山安全技术与装备这一新兴产业。建成全国第一家感知矿山物联网研发中心,组建全国唯一的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联盟,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被国家安监总局鉴定为全国领先水平。目前,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涉及矿山安全装备的有大型采煤机械、安全提升装备、井下运输装备、煤炭筛分装备、电气控制系统、防爆变频系统、检测控制系统等近百种产品,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紧密型的产业链。经国家安监总局批准,徐州高新区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了我国东部唯一一家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目前已开始招商。徐州高新区拥有矿山安全技术与装备企业48家,固定资产21.3亿元,2013年这一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实现利税24亿元,同比增长14%。徐州矿山安全装备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产业园。第三届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的召开,为徐州高新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为打造“中国安全谷”注入强劲动力。

除此以外,以新医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上市公司恩华药业在区内投资建设了集研发、制造为一体的神经中枢生物医药基地项目;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生产企业中能协鑫硅业在区内建设了硅材料有限公司;中日韩合资建设的格利尔数码科技园研发的风光互补LED路灯照明系统,以其先进的科技和可靠的质量,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领导人誉之为“生命之光、希望之光”。徐州原动力动画制作有限公司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成为徐州地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认定的动漫企业,由其自主制作的大型动画片《如意岛上的小精灵》和《云龙传奇之九龙战记》成功登陆央视少儿频道。

服务优势科技金融与创新理念深度融合

徐州是江苏省科教优势仅次于南京的城市,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集中了徐州大部分高校院所,是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最大的科教集聚区,建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十余所高校院所。徐州高新区现有“千人计划”3人、院士23人、博士1435人、硕士3906人,中科院院士任露泉、宋振琪,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段正澄、赵淳生、刘炯天等在徐州高新区组建了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徐州高新区充分依托徐州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江苏省、教育部“蓝火计划”,与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联合成立“5+1”科技创新联盟,先后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获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00余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18个,其中“863”项目22个、“973”项目35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2个,规模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被命名为全国首家省、部级“蓝火计划”示范基地。

科技和金融是徐州高新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徐州高新区以建设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努力完善科技创业投资体系,加速推进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进区发展,科技与资本要素进一步集聚,创新与金融发展进一步密切,创投、风投、科技保险等机构进一步成熟。现已拥有各类商业银行14家、各类保险公司6家,新建创投公司1家、科技担保公司3家、政策性科技支行1家。华泰、广发、东吴3家证券分支机构进区发展,构建了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良好的金融生态加快了科技型企业角逐资本市场步伐,云意电气成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开启了高新区企业集聚上市的序幕。五洋科技已经上报证监会,有望年内实现A股上市。与此同时,财发铝业、三维医疗、丰禾回转在天交所挂牌实现股权融资,东方传动、华正环保等6家企业将于年内实现新三板挂牌。预计“十二五”期间徐州高新区将有10家以上企业实现上市。

为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徐州高新区不断创新理念,大力营造和谐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近年来,徐州高新区始终秉承亲商安商富商理念,坚持遵循国际惯例,严格依法办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制订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及招财聚智、培育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重特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和特事特办,提供有效的全程支持,出台的政策坚决落实到位,出口的承诺坚决兑现到位,营造了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成立了专门的企业服务处,健全企业成长档案,深入企业排查实际困难,并定期召开座谈会,帮助企业了解最新的经济动态。随着上级对徐州高新区下放权限的力度逐步加大,徐州高新区建立健全项目审批“一站式”、项目建设“一条龙”和企业投产“保姆式”三个服务体系,让区内企业不出徐州高新区就能高效便捷地办理一切手续。牢固树立全区所有干部职工“不是招商人员,就是项目建设服务人员”的新理念,推行了“马上办、办到位”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以项目和企业为中心的服务链,营造了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级为国家高新区后,将赢得更大发展空间,肩负更大发展责任。今后一个时期,徐州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科教资源推动创新引领区、矿山物联网特色产业先行区、东西部联动发展助推区”的总定位,围绕“跨越发展、争先进位”总目标,抓好产业发展第一要事、做强载体建设第一支撑、完善科技创新第一推动、凸显效能建设第一保证,全力突破资源要素制约,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