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产业公司
 

2014年4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用战略调整迫使欧宝在华“闪退”欧宝汽车今天之败,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市场之故,而是通用汽车全球战略布局失误之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谢育辰

通用战略调整迫使欧宝在华“闪退”欧宝汽车今天之败,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市场之故,而是通用汽车全球战略布局失误之过

欧宝汽车继去年退出澳大利亚市场之后,在华经过20年的发展,最终也选择了退出。3月28日,欧宝汽车发布公告称,“出于欧宝总部的战略考虑,欧宝决定逐步缩减其在华经销商网络并于2015年1月之前停止在中国的销售”。此举意味着欧宝在华复兴宣告失败。

通用集团再次做出了战略调整,决定欧宝品牌在华让路别克,同时在雪佛兰退出欧洲之际,把欧宝复兴计划聚焦在了欧洲。

在华走入绝境

虽然欧宝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一直业绩不佳,但是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还是引起业内一片哗然。

通用中国相关负责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欧宝退出中国市场是由于其作为一个小众品牌与近100个品牌在中国这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同场角逐,而欧宝在中国市场的保有量非常有限。在中国市场,纯进口品牌生存艰难,需要靠本地生产来实现数量上的增长,从而成为一个主流品牌。”

对此,汽车专家张志勇认为,欧宝发展之所以受挫并不是欧宝产品竞争力不足,而是为通用嫡系品牌别克让道。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欧宝在中国市场总共售出了4365辆,而使用了欧宝技术和平台的别克在华达到81万辆。销售网络别克拥有650家经销商,近欧宝的30倍。

五年前上市的新君威和欧宝insignia就出自同一个技术底盘平台,后来的新君越、英朗车型的技术也来自欧宝品牌。在萨博被剥离通用集团之后,通用并没有重用随后进入中国的欧宝,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雪佛兰和别克上,高端品牌则选择了凯迪拉克。欧宝国产化更是暗无天日,最终在华逐渐被边缘化。

欧宝汽车CEO倪凯铭就表示,

“别克是中国市场的领军品牌之一,欧宝与别克共同开发了数款车型,未来我们计划深化与别克品牌的协作,目前有数个项目正在酝酿之中”。此举也预示着欧宝在华只能成为别克“嫁衣”的命运。

经销商遭遇窘境

虽然欧宝在华的日子举步维艰,但是迄今为止,欧宝在中国依然有20家4S店、2家独立销售中心以及27家授权售后服务中心。

据多家经销商反馈,退出的消息宣布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当天就在大家从全国各地赶来上海参加欧宝经销商年会的时候,才突然被告知欧宝退出中国的决定,同时在其官网上发布了200余字的《欧宝中国重要通告》。

消息一传开,除了震惊之外,经销商的处境也变得空前的被动。以欧宝亚洲最大旗舰店在湖南长沙德宝欧宝4S店为例,单店花费巨资打造,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积攒了一些口碑,就在去年还在营销上投入了400万元的营销费用。突然得知此消息之后,其相关负责人也无奈地表示,“除了震惊之外,店里的销量肯定会受影响,我们只能凭借这几年积攒的口碑卖车,店里也独自发布了声明,保证后续服务,但至于未来会怎么样,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考虑”。

通用中国针对此事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回应:“我们已经告知了经销商和售后服务中心相关的决定,同时我们将与他们进行单独的紧密协作,最大程度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我们将致力于寻求途径帮助经销商消化库存。我们相信,经销商在2014年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此事。”

然而,经销商表示各店都在着手清理库存,但是截止到目前并没有收到欧宝汽车的任何安抚政策。对消费者而言,虽然欧宝承诺客户可以继续享受维修和保养等服务,但是在经销商全部退出之后,售后成为了未知数。

再度押宝欧洲市场

“在华闪退”虽然是欧宝总部的决定,但是实则通用汽车才是真正的掌舵手。记者在通用回复的采访邮件中得知,鉴于欧宝在华受阻,但在竞争激烈的欧洲市场却售出超过106万辆,使该品牌在过去的14年间首次实现市场份额增长,总部已经决定将资源集中在其最大的欧洲市场。

虽然市场份额有了首次提升,但是数据显示,欧宝汽车2013年依然亏损8.44亿欧元,2012年亏损19亿欧元,从1999年以来欧宝累计亏损超过180亿欧元。

为了帮助欧宝扭亏为盈,通用汽车表示,总部已经制定了新领导团队和名为“DRIVE!2022”的十年计划,到2016年底,欧宝会推出23款新车和3大全新发动机家族所囊括的13款新发动机。在这过程中,欧宝将进入它未曾涉足的细分市场。倪凯铭也表示,力争2016年扭亏,计划到2022年让欧宝成为欧洲销量第二的品牌。

然而,对于欧宝押宝欧洲,张志勇表示并不乐观。“欧宝汽车今天之败,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市场之故,而是通用汽车全球战略布局失误之过,如果通用汽车不彻底改变欧宝的全球市场定位,欧宝品牌仍将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