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区域经济
 

2014年4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游小镇“委身”养老地产贵州旅游求解“无主乱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旅游小镇“委身”养老地产贵州旅游求解“无主乱局”

(上接第七版)

然而,推进该项目依然是个困难重重的过程。梁增贤告诉记者,贵州旅游开发水平较低、投资也很少———尤其对于“旅游小镇”模式,贵州更无多少经验可言。“没有这种土壤,开发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外力。”

最为典型的是开发资金的匮乏。以金螺湖温泉度假小镇为例,按照规划这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会展、培训、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小镇,建设总投资约100亿元———第一个旅游小镇的建设资金,就已经超出预期一倍。

发起“国寿(贵州)养老养生产业基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引资举措。但20亿元的首期募集,与投资总量相比似乎依然是杯水车薪。孙林并不否认这一点。“我们不会拿基金去投某一个小镇,因为建设周期可能要七、八年,这保证不了整体战略的实施。”孙林说道,在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构想中,基金起到的作用是示范作用:先拿这20亿作为启动资金,同时启动几个小镇的建设。“只要一启动,资本马上就会看到,这事不是纸上谈兵了。”

孙林认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扮演的是在接力赛中拿到第一棒的选手。“后面资本自然就会跟上。”

据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将有两重因素影响着资本的“跟跑”。首先是旅游小镇内的部分土地将拿来做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我们得让参与者看到,有立竿见影的钱挣。”孙林说道,“另外,我们打算三到五年内上市,期间会不断引进战略投资者。比如中国人寿就有意愿入股,但现在盘子太小,以后公司到几十个亿规模的时候就可以了。”《贵州重点特色旅游小镇发展规划说明书》中与此有关的描述是: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贵州投资旅游小镇,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方式参与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保障旅游小镇融资渠道顺利建立———在入口处,“Top50旅游小镇”项目对资本是完全敞开的。

落在具体的公司层面,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平台”的角色也早已确定———可以预见的是,混合所有制必定是该公司日后的方向。“但是我们肯定要坚持国资对项目开发的主导。”孙林说道,“大的方向还需要政府来把控,不能跑偏。”

红线:旅游与地产的辩证法

3月17日,贵州唯一一家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中天城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将积极关注贵州旅游战略升级———即“Top50旅游小镇”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这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该项目对资本的吸引力,然而观察者的忧虑也随之而来。

梁增贤认为,“将旅游小镇内的部分土地拿来做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是典型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这与主题公园的房地产投资类似,就是通过滚动开发,将卖房子的收益不断投入到周期很长的主题公园的开发中。”梁增贤说道,“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主题公园的存在是会让房产增值的。”

他提出的问题是:旅游小镇开发前,不会对地产有增值作用;并且目前地产市场也开始显露疲态,最后能拿到多少地产收益,又能投多少到旅游小镇的建设中?“一个可能的后果,是地产商把房子建好、土地开发完就挣钱走人了,但这时旅游小镇整体还没建设起来。”梁增贤说道,“国内这样的‘半拉子’工程很多,值得警惕。”

孙林坦言,项目规划时也确实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的主业是旅游资源开发,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各种业态的规划等等方面,而地产只是一小部分,考虑的是吸引资本的平衡性。”孙林说道,为了保证整体开发的可控,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地产商的要求是“自己的项目”与“旅游小镇的相关项目”要同时开发。“我们让你挣到钱,但你必须帮我们把小镇建起来。这是有前提的。”孙林说道。

也许这一点的执行力度,事关“Top50旅游小镇”项目最终能给贵州带来什么。这是一个覆盖贵州全境248个景区景点的项目,小镇的选址遍布其9个地市州———其实际内涵已经溢出了旅游产业的范畴,延伸至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脱贫等多个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贵州重点特色旅游小镇发展规划说明书》中出现以下描述:建议全面取消旅游小镇农业户、非农业户及其他类型户的划分和各种涉及户籍变更的收费,降低农民到小镇落户的门槛。“利用旅游小镇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应该是现在很受国家鼓励的一个措施。”梁增贤表示,“在增加当地居民就业、保护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旅游业相比较于其他产业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是先做旅游还是先做地产,是真做旅游还是“挂羊头卖狗肉”,在梁增贤看来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类似“旅游小镇”项目的开发上。“因为不同于只是伤害了一个产业,‘半拉子’工程对于旅游小镇的打击是巨大的,涉及方方面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