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区域经济
 

2014年4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镇价值链金融大有可为———访北京两岸金融研究院院长肖艳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城镇价值链金融大有可为———访北京两岸金融研究院院长肖艳旻

推进城镇化建设,人、地、钱的关系如何协调?为此,《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了北京两岸金融研究院院长肖艳旻。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钱

《中国企业报》:你对新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整体评价是什么?

肖艳旻:我个人认为,城镇化是个动力资源,主要问题是内需在哪儿?在城镇化里,投资、消费、民生、改革都是动力资源,城镇化是重要的载体。

《规划》要解决人、地、钱的问题。钱怎么来?往哪儿去?我重点关注的正是这个。

《中国企业报》:在你看来,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

肖艳旻: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问题都围绕“钱”展开。人、地都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没有钱,产业、经济就发展不了。钱包括财政的资金、金融机构的资金、社会的资金怎么统筹使用。

财政金融和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国际金融资本、社会金融资本通过城镇化这个载体联结了起来。

而现阶段,我们现有的金融法律制约着城镇化金融的发展。现在,人大正在修订几个重要法律,比如《担保法》、《物权法》、《金融法》。修订了法律后,金融业才能按法律行事。

政策性金融是纯政府行为,开发性金融介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要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价值链金融大有可为

《中国企业报》:你提出了城镇价值链金融体系的概念,该怎么理解?

肖艳旻:这是产业链、市场化运作、商业化经营、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一个体系,回避了政府及政策干预。

过去,财政部门派生了30几个出口,给各种补贴、拨款、转移支付,政府部门间壁垒很多,每道坎都分块,寻租现象严重。可否通过一部金融法盘活、放大这些金融资产,这就是开发性金融要干的事。

我建议通过开发性金融机构理财让钱直接进入项目,直接进入企业和市场,保证高回报。这恰恰是政府要推动的东西。金融庞大的体系不好改革,互联网金融倒逼一下。虽然最近央行插了一手,但终归要打破垄断。马云的功绩就是撬动了金融改革这扇窗。

《中国企业报》:当前,国家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三者之间有怎样的互动关系?

肖艳旻:国家开发银行现在正在搞民生、基础设施,三个一亿人的问题,安居工程、国际化的问题,正在筹备住房金融体系等。世行和亚行现在也在给国内贷款,区别在于,世行和亚行是财政担保,国家开发银行不是财政担保,而是市场化运作。

国际资金怎么使用?这由发改委和财政部来统筹,亚行、世行贷款利息低、周期长,用的是财政担保。这三个银行之间怎么互动?它们和商业银行之间怎么互动?商业银行和地方社会资本之间怎么互动?这就构成了价值链。银行和银行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和城市之间,人和土地之间,商品和消费之间的互动都有金融的影子,这就是价值链金融。

必须有产业配套

《中国企业报》:怎样构建产业链金融模式?

肖艳旻: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造血功能,城镇化需要的亿万资金就缺少来源。

目前,法律环境正在改善,土地环境正在改善,现在要改善金融环境。

城镇化和盖房子、修路都有关系,但光盖房子不行,必须有产业。我很早出版的《美丽城镇产业金融论》就提出,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城镇化将会改变走向。中国的房地产一定要走向产业地产。光盖房子是空城,有了产业才能带来就业。

城镇化里面人和土地、产业之间的关系,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金融结构资金的关系,怎么统筹使用,包括现在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么多城市群要协同发展,这么多资金怎么使用,由谁来统筹,用什么来串起来,就是开发性金融机构来统筹,也是价值链金融要做的。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无所不渗透,在方方面面领域都有。所以说打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体制壁垒,就是部与部之间、省与省之间的利益壁垒,现在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是为了打破这个壁垒。

我所在的北京两岸金融研究院提供美丽城镇产业和金融规划服务,其特点是规划先行、产业植入、金融支持、招商服务。以服务新型城镇发展为目标,以产业植入、金融支持为特色,以产城互动、投贷结合为着力点,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保障,为城镇客户提供创新的、高度可操作性的方案,系统性打造产业支撑、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安全适用、经济省地、环境优美的城镇发展新模式,加快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