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文化消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文化消费
 

2014年3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数据将终结收视率造假难题

《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被指约束力弱,专家表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被指约束力弱,专家表示大数据将终结收视率造假难题

为避免样本户受到“污染”,规定数据提供方必须对样本户资料严格保密,严防样本户受到第三方的影响。

“我们最痛苦的莫过于,收视率原本是节目办的好不好的一项指标,台里也依此来考核我们,但收视率数据失真严重,节目办的再好,数据上体现不出来,最后全是白搭。”这是某省地方电视台一位栏目负责人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发出的心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著名导演冯小刚再度炮轰国产剧收视造假,颇受关注的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下称“国标”)应声颁布,并将于2014年7月1日起实施。

索福瑞遭质疑

国标出台的消息一发布,立即引发业内普遍关注。《中国企业报》记者近日致电浙江、东方等多家卫视相关工作人员,均表示还未接到正式通知。

“其实现在收视率有多种方法可以去测量,例如在南京,北京,都装了互动机顶盒,通过互动机顶盒反馈给网络公司的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收视情况。”上述电视台栏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栏目在当地地头影响力是最大的,关注的人是最多的,但到了索福瑞那里,我们就不是了。”

今年全国两会上,冯小刚炮轰国内收视率造假再次引发关注:“统计收视率的,一个是国内的索福瑞,另一个是国外的尼尔森。国内很多剧的收视率数据都是造假的。后来国外的尼尔森渐渐不带索福瑞玩了,担心每次统计的数据不一样,自己的招牌被砸了。”

上述电视台栏目负责人则坦言:“除了索福瑞,我们还可以看到尼尔森数据,我们也是绝对的最强栏目,但现在官方只认索福瑞,所以很多人在背后使阴招,认真做节目的就吃亏了。”

他介绍,所谓的阴招,一是收买样本户。“因为索福瑞是用几百个样本户代表几百万人的城市,因此每收买一个样本户,对方就能获得一份额外收益。”二是“(其它电视台)可能串通索福瑞公司内部人员,根据需要修改数据。”

这位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海量数据技术,将真实的收视率反映出来。“目前,起码在北京、上海、南京这样的城市,都有互动机顶盒,还有IPTV的机顶盒,在技术上,也完全可以做得到。但是,在这些数据反映的是真实的收视率,而放到索福瑞就是另一个情况了”。

对于数据造假的疑问,记者多次尝试联系尼尔森公司以及索福瑞副总经理郑维东,但截至记者发稿也未收到任何回应。

谁的统计是科学的

《中国企业报》记者多方途径从某有线网络公司统计的一份数据看到,2013年3月某一天,有线电视网络里呈现的在18:55分的某个城市所有互动机顶盒开机及收看状况。数据显示,在大概几十万用户中,共有20多万人开机看电视。

记者请业内人士解读,这虽然是一分钟的收视状况,但可代表相应时间大致的人数、比例。如果计算收视率,可以把相对应的40分钟、50分钟都拿出来,按一定公式计算。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其实现在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做到海量样本户,根本无需抽样。业内也普遍存有这样的质疑:如果抽样,就有做手脚的空间。往往有线网络公司不愿意提供,索福瑞不愿意用,不少电视台也不愿意用。

不久前郑维东对上年“75%的电视剧平均收视率低于0.5%的及格线”之说,引起业界质疑。开年以来收视数据高的有些离奇,2月16日前后,10家省级卫视电视剧收视率高达0.973%以上,其中有7家“破1%”。对“收视数据被污染”之说,郑维东给予了反击:“其实索福瑞也是受害者。谁不当获益谁才是元凶。”“就像甲乙双方做交易,产生了纠纷,却责怪卖秤的有问题。”

第三方审核+举报制度

就在收视率造假质疑纷争不断的关键时刻,国家标准委批准颁布了《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成为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该《准则》将于今年7月实施。

“国标出台的时机非常好,也很及时。”上述电视台节目负责人表示,这应该是广大电视人共同期待的。

专家表示,梳理国标,亮点在于,为避免样本户受到“污染”,规定数据提供方必须对样本户资料严格保密,严防样本户受到第三方的影响。数据使用方也应遵守职业道德,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与同行业竞争,不得以任何方式获取样本户资料和干预样本户收视行为,以确保数据的客观公正性。

国标要求,收视率调查机构须遵照监管机构和ISO国际质量标准的各项规范要求,并接受独立的第三方审核,以确保调查执行的科学、规范、客观和公正。同时建立举报制度,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接受举报并履行核查。(下转第十二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