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产业公司
 

2014年3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铁矿石套利功能消失
融资变现被指饮鸩止渴

铁矿石压港数量超1亿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铁矿石压港数量超1亿吨铁矿石套利功能消失融资变现被指饮鸩止渴

由于银行大幅收紧对钢铁行业贷款,钢材贸易商和小型钢企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利用铁矿石融资获取短期资金,正在圈内迅速蔓延开来。

上海一位贸易商刘晓在“2014冶金矿产品国际会议”的会场外指着正在进行交流的企业人士对记者说:“这些人,80%以上都做过铁矿石融资,在银行不愿意给我们贷款的情况下,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贸易商的游戏

山东一家民营钢厂采购进口铁矿石的负责人王庆余告诉记者:“铁矿石融资,相对来说,贸易商参与的人最多,钢厂要少一些。拿铁矿石去银行做抵押,银行给出的贷款最多是铁矿石原价的70%,中国港口上堆积的铁矿石有至少1/3在做铁矿石融资,压港的铁矿石差不多有1.1亿吨。”

官方数据显示,3月7日,进口铁矿石港口总库存已快速升至1.03亿吨,超过去年的高点,创下2007年以来的新高。与此对应的是,铁矿石需求一直在下行通道之中。超量的铁矿石令融资风险骤升。

多位贸易商都向记者证实了在做铁矿石融资的事情。

“利用铁矿石融资,可以质押贷款的办法,还有利用开信用证的办法获取资金。”刘晓说。

在会场外,一位贸易商告诉记者:“铁矿石放到港口上,压着的钱拿不回来,把矿押给银行,银行给你钱,这不就有钱了嘛,融到钱之后,我们可以再接续进货。由于铁矿石价格一直走低,目前做赔的贸易商有很多了,我估计做现货贸易商基本都做融资了。”

这位贸易商身边的另一位贸易商则称:“我们也做铁矿石融资,有时候也给别人做融资,主要还是给关系比较好的做,不太熟的不敢去做,风险太大了。”

此外,利用信用证融资也是贸易商采取的一个办法。

刘晓告诉记者:“贸易商先通过国内银行开信用证购买国外铁矿石,并将单据作为抵押凭证,只需支付15%至30%的保证金,即可由银行付款,贸易商只需在90天或180天后支付货款。通过这样操作,贸易商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短期融资。”

河北一家大型民营钢厂国贸公司负责人刘先生告诉记者:“我们也做铁矿石融资,我们一年铁矿石采购量在2000万吨左右,有1500万吨是自用的,剩下的500万吨是做贸易。”

刘先生的公司也是采取信用证的模式,但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一些大型国企也参与其中。“我上次做了一单现货的铁矿石,一般是大的国企给我们融资。”刘先生说。

钢厂参与铁矿石融资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是贸易商在做。宁波港北仑矿石码头分公司业务部经理洪挺告诉记者:“我们港口铁矿石压港的情况还好一些,压港的铁矿石主要都在北方,日照、秦皇岛等地。放在我们港口的铁矿石有30%左右是贸易商的,搞融资的基本以贸易商为主。”

明知死路也得走

北京建邦兴业国际矿产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东亮表示:“目前看,融资矿已经成为一种压力。钢厂的生产空间越来越小,明知道这是一条死路,但是也得走。”

在张东亮看来,融资矿这个词现在被放大了,“铁矿石具备融资的属性,信用登记也是一种融资,现在融资的东西,有些潜在的风险。一旦风险过去,融资矿还会成为一种常态。从我们的角度看,没有哪个企业不做融资,对于铁矿这么大一船货,谁愿意用现货的模式去买。”张东亮认为。

对于钢厂和大部分的贸易商而言,铁矿石融资难以割舍的很重要原因在于融资成本明显偏低。贸易商或者钢厂通过银行开出的远期信用证(通常为3到6个月),在交纳保证金后,由银行支付货款,从而获得一定期限短期融资。此类融资成本相较国内贷款利息低3至4个百分点,所以颇受企业欢迎。

钢厂方面则更谨慎一些。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矿产资源部副部长舒洪表示,未来融资矿作为融资手段将长期存在,但作为套利工具将消失。

山东永锋钢铁有关负责人表示,融资矿是长期存在的。但随着国家重视,会逐渐减少。

河北一家民营钢厂老板私下里告诉记者,融资矿是由于钢企、贸易商资金紧张,效仿铜的融资来融资铁矿石。由于资金周转的问题,融资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银行对开证的收紧,融资矿会降低很多。

矿价走低将使风险暴露

一位高姓贸易商坦言,铁矿本身这种产品与黄金、铜相比,显然不是特别适合套利的产品,整个行业的不景气造成金融工具的运用越来越多,确实要更加谨慎。

据海关总署的统计,去年,全球一半的铁矿石出口到中国,进口量达到8.19亿吨,总价值高达6384亿元,在大宗商品中进口总值规模仅次于原油。按2月21日天津港62%进口矿价格为122.4美元/吨(普氏指数)计算,较1月3日135美元相比跌幅已达9.3%,3000万吨的港口铁矿石库存,存货价值不足两个月已蒸发3.78亿元。(下转第十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