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管理创新大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管理创新大会
 

2014年3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忠禹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国家每启动一轮大范围的改革,都会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对企业管理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德成主持,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于吉主持了下午的专题报告会。

196项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发布2014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举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196项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发布2014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举行

李德成

大会会场

“2014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于3月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企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就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下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探讨。会议同时发布了第二十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抢占“制高点”为核心的战略管理》等196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登上榜单。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郭建新,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邵宁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作了专题报告。驻会副会长黄海嵩、尹援平、李明星,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白英姿、副局长于宝恒,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副司长苗长兴、中小企业司副司长许科敏等出席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德成主持,下午的专题报告会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于吉主持。

王忠禹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指导思想、原则、重点任务,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形成了改革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刚刚闭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目标、措施进行了新的部署和动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国家每启动一轮大范围的改革,都会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对企业管理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王忠禹表示,广大企业要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指引,坚持按规律办事,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规律,推动建立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王忠禹强调,广大企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国家创新工程为依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要瞄准国际创新发展趋势和特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要注重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

邵宁在讲话中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整体和中国企业将面对着两个方向上的重大挑战:其一,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的问题。其二,当前的挑战主要是制造业在目前产业层次上的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从国民经济整体讲,创新能够促成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国民经济就可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创新不足,结构升级不力,国民经济发展就有可能出现停滞,从而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创新就能够进入新的市场,从而避开现有产业层次上的恶性竞争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创新不力,企业就只能停在现有的产业层次上,就会长时间地被过度竞争所煎熬。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发德、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文明分别介绍了“以抢占‘制高点’为核心的战略管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政策法规司司长王龙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分别做了“政府职能转变对企业的影响”和“当前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的专题演讲。

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胡新欣对第二十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主要特点进行了点评。他说,本届审定的成果每一项都是非常精彩,共展示了八方面特点。其中,第一位的特点是依托重大工程、突破关键技术,企业开始成为创新链的主导者。今年成果里头最大的特点已经开始由企业打通创新链,由企业主导打通创新链。还有,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管理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新模式以及以战略导向引领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等特点。

据了解,自1990年以来,共有2216项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发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