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调查
 

2014年3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家激辩混合所有制利弊

来源:中国企业报  

企业家激辩混合所有制利弊

就在舆论对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片叫好的时候,有一些担忧的声音发出。日前,在政协经济界别第34组小组讨论会上,谈及混合所有制,央企大佬们纷纷向经济学家厉以宁诉苦,混合所有制不好“混”,“混”不好容易出问题。而此前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央企大佬的担心,主要是国企资产评估和引入民企对象方面,容易引起外界“钱权交易”的猜忌;而民企老板们的猜疑,则主要集中在央企(包括国企)不放开控股权之下的混合所有制,民企是否会沦为“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正方:民企迎来春天南存辉郭广昌王利平宋丰强杨建祥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就是受益者,对于关键领域引入民资,他形容这是“民企的春天”。南存辉认为,民营企业有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有资源、有渠道、有话语权,两者完全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也是推广新一轮混合所有制的支持者。今年两会他提交的提案就包括“以民企为主导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以混合所有制模式推动高端医疗服务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表示,作为基层企业的代表,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政府的转型升级和对企业的支持,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深水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有机的结合,这里面包含两大内容,一方面是原有的民营经济可以国有化。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中引入民营经济,形成混合所有制。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认为,引“民”入“国”,一方面可以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灵活、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则可以“倒逼”国企经营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当前我们的铁路建设非常需要吸收更多资金。”在全国政协工会界小组讨论时,郑州铁路局党委书记杨建祥委员的言辞中肯,“高铁和铁路绑在一起后,北京到上海、深圳到广州、上海到南京这些线路营运收入状况非常好。如果按照规划,还差2万公里需要贯通,但这没有两三万亿元修不起来,因此对社会资金寄予期望。”

反方:会加剧市场垄断任志强王健林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曾在亚布力论坛上称,混合所有制定义不清,是个伪命题。“混合的结果,不是国有的侵吞民有资产,就是民有的侵吞国有资产,一定是这两种结果,不会有第三种结果。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很直观地表达了他的疑虑:如果国有企业说我要保持绝对控制力,我要60%,你们来三家、四家,一人10%跟着我们混,那我们资金弄出去又说了不算,又跟着混,这个钱投进去可能我们就变成陷阱了,这个机制也没有什么变化,这个混合所有制我觉得价值也不大。王健林表示:“如果要混合一定是民营企业控股,或者至少我要相对控股。”

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大型民营装备制造业总裁表示,对于混合所有制既看到机会,但更多的是顾虑。

这位代表所在的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目前已经有多只国有基金的参与,公司的股权结构已经改变,形成了混合所有制。他告诉记者,这种股权结构的好处是,国有基金、投资公司可以为民营企业带来资金和渠道的帮助,同时借力民营企业的高效率和灵活性。

但他最大的忧虑是,在混合所有制的形成过程中,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也随之形成。“真正的国有大企业放开以后,如果仅仅是在其上层放开,能够和它进行混合经营的,也一定是民营企业的巨头。这种更大巨头的出现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行业的垄断”。

中间派:以市场化方式消除顾虑陈东征宗庆后陈戌源

对全国政协委员、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而言,国资流失的担忧、民企资产被侵吞的担忧,都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得到解决。因此混合所有制作为基本制度写进中央文件,是中国资本市场一个重大的利好。“将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一定会多样,但最可行、最稳妥的政策,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陈东征说,虽然资本市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资本市场是一个相对公开、透明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国有资产流失、民企资产被侵吞等忧虑,出现的可能性会比较低。“我建议实行全员持股。”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这次又向两会提交了“实施全员持股的建议”。他表示:“实现全员持股,让普通员工真正成为股东和主人,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提高员工责任心和积极性,可以解决之前企业上市、民营参股等措施都未能真正实现的让经营者、员工成为企业主人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戌源认为,国资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比较好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后,所有企业会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市场中都是平等的,不要问民资国资,问的是谁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本报记者郝帅实习记者李妍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