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并非文化企业融资普适路径
金融“及时雨”普惠文化产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金融“及时雨”普惠文化产业上市并非文化企业融资普适路径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捷在谈到文化企业缺不缺钱时,道出了当前中小文化企业存在的普遍难题:“虽然我们现在无论是从银行贷款还是从社会筹资都不算困难,但在创业之初,确实资金很紧张。”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针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交了提案。在他看来,文化企业的发展几乎没有原始资本的积累,融资成为文化产业“三化”的瓶颈,文化产业的大项目经常遇到融资难、贷款难、上市难等诸多问题,市场期待更多融资政策出台。
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近日,温州市召开了一次文化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会上,天视影视、一棵树艺术中心、温州影业等30多家文化企业代表一致认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的问题,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屏障。
不仅是在温州,《中国企业报》记者近期参加中国电视剧全产业链金融交易会时看到,诸多文化企业前来参会,多数是冲着同样来参会的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基金、债券、信托、担保、租赁、小额贷款、产权交易所等10类金融机构而来。
“文化企业融资难困扰着企业做强、做大。”上述交易会上,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通常文化企业资产组合中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缺乏可供用作银行贷款担保的固定资产,且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增加了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贷风险,金融机构放贷动力不足。
而在直接融资方面,由于多数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财务业绩难以达到上市融资的要求,上市直接融资模式也并非文化企业融资的普适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段祺华日前表示,尽管近几年社会资金尤其是各风险投资基金对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但与整个产业对于投资需求的渴望相比,还是显得渠道狭窄、有效供给不足,难以形成高度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
投入产出的不对称性和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传统金融服务产品和金融工具难以与其有效对接,金融创新落后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企业与金融机构
共同改变投融资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建国在两会期间表示,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首先需要给予足够开放的政策,对制作内容更加包容。同时,还应多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
“文化产业能否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陈建国说,当前,国内的银行贷款需要担保或抵押,如果没有,大多数银行不愿承担这一风险。
而在美国,只要金融机构看中某部电影或某个文化产品,就会分析其回报和风险,风险低、回报高,就会给贷款。陈建国建议,金融界应更多地关注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把握相关投资机会。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银行角度来看,本来文化企业的风险就比较大,银行之前的风险评级度偏高,为文化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就需要降低这个风险控制,去创造出针对文化企业的一些金融产品。
在谈到如何改变文化企业投融资环境时,蔡灵还建议,文化企业自身在管理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财务情况更加透明化,产品的评估要更加完善。
目前中小文化产业企业缺少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资产,核心产品比较难评估。“从文化产品的投融资平台来看,文交所等建设以及担保体系的建设,都需要加强。”蔡灵说。
“文化银行”
探索金融服务创新
日前,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透露,文化部、央行和财政部共同制定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即将出台。
刘玉珠表示,这个文件是文化部和有关金融机构就文化金融合作发起的首个重要文件。据了解,近期将专门针对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出台政策措施,涵盖整个小微文化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国家已经给中小企业的政策,会延伸到小微文化企业方面。
“同时包括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也会有所涉及,包括金融服务对小微企业也会有涉及,我想这个文件的出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文化企业生存的困境。”刘玉珠说。有政策支持,还需要金融创新。上述温州市文化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温州三羊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提议,要拓宽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配套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领域流动,弥补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
据了解,为了给温州市文化企业做好金融服务,温州银行鹿城管辖行化身“文化支行”,对文化企业家提出的金融需求展开服务。此外,昆明广告文化产业园区还设立广告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投入政府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建立资金池,为广告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