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GDP”是对“带血GDP”的及时纠错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民生GDP”是对“带血GDP”的及时纠错
“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中的这句话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一味追求高速度的路径上,切换到真正以人为本的路径上。
抛弃速度至上的理念,把民众的幸福指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信心、从容和淡定。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始终在以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狂飙猛进,在取得GDP总量全球第二、货物贸易总量全球第一这样一个成绩单的同时,中国社会和百姓也付出巨大的代价,接连不断的生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天气,压在百姓头上的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养老难等一系列问题,都使得中国民众的幸福指数非但没有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背离现象。“民生GDP”的提出和实施是对“带血GDP”纠错,也使经济发展回归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上。
“民生”两个字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发展“民生GDP”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充分拉动内需增长。近年来,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许多产业部门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与此同时,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因此,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实质上是生产和需求错配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高喊拉动内需,另外一方面,老百姓真正需求的东西却严重供给不足。
医疗、养老、教育资源缺乏和分布不均衡是老百姓感觉最明显的问题。
在北京,因为学区房这样一个概念,一个大杂院里的房子可以报价达到30万元/平方米。在许多一线城市,要排一个公立养老院的床位,很可能要排10年以上,这还没有考虑中国老龄化正在加速的因素。截至2012年,中国城乡养老机构共有养老床位36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为19.7张。这一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至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至30‰的水平。
同样,由于高端医疗资源的高度匮乏,排几个小时的队、看几分钟的病,这样的现象在全国各地的三甲医院里已经非常普遍,由此也造成了医患矛盾的突出,暴力伤医事件接连不断。可以说,这每一道民生难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需求和巨大的市场,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民生难题中多数涉及公共物品的提供,政府在以财政手段加大投入的同时,更要通过相当的制度和规则设计,创造一个市场,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共同参与,以市场化手段提高投资效率。
向雾霾等污染宣战,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在2014年的地方两会中,超九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大气污染,15省市区提及治“霾”。其中,仅北京地区确定了7600亿元的巨额治理投资计划,治理PM2.5将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至少要再改造棚户区住房470万套以上,同时还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这在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的同时,也会为相关产业提供产业机会。
严重的产能过剩,使许多人相信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碰到了天花板,而“民生GDP”理念的提出,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经济巨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民生是难题也是机遇,用短缺的“民生产业”替代过剩的传统产业;用“民生GDP”替代“带血GDP”,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也是新一届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放宽市场准入,给非公有制经济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市场的力量发展“民生产业”,保证中国“民生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让其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而不是个永远需要政府买单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