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0版:川渝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0版            川渝经济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轰炸式的舆论热度逐渐消退,这座曾经饱受苦难、现已焕然一新的汶川,也开始面临真正的挑战。
  汶川连续遭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8·14”映秀特大山洪泥石,2011年“7·03”罗圈湾特大山洪泥石流和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6年蜕变新汶川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龚友国彭涵

6年蜕变新汶川

水磨镇游人如织

“中国欢乐健康乡村游”启动仪式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会在水磨古镇盛大开幕

阿坝铝厂

2014年2月17日,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

“去年我们水磨镇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多元,相比‘5·12’之前翻了一番。”水磨镇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李静一边介绍街道两侧的商户,一边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道。在“5·12”刚刚过去的那几年,汶川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这对水磨古镇的旅游业来讲,是一种短期的“天然福利”。

“2013年受‘4·20’四川雅安芦山地震,‘7·10’特大山洪泥石流影响,商家平均收入增长幅度相比前年有一定回落,但,春节期间客流量已经超过同期。”汶川国家级景区管理局局长李杰表示,“今后景区的景气度,最终还是由市场来决定,要看商家们的经营能力。”

水磨镇似乎是汶川的一个缩影:在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以及产业结构开始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从区域经济发展到民生工程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汶川自己。

“无论如何,汶川灾后重建的那种精神不会丢。”汶川原县委书记青理东说道,刚刚就任雅安市委副书记的他,对汶川有着很深的感情。“汶川必将把经济发展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着力打造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这也是后“5·12”时代,汶川未来的发展路径。

“下一步,汶川将坚持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构建和谐、夯实党建的发展思路,以‘7·10’灾后重建为引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汶川经济社会健康、长效、可持续发展。”中共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蒋刚表示,“汶川未来会更加美好”。

全域景区 农旅结合 在“5·12”过后,汶川县就确定了“三精”旅游业———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的规划思路。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产业,让旅游给老百姓带来收入,汶川有自己的思考和定位实践。汶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旺娜告诉记者,“我们发展旅游的思路就是‘全域景区、全时景点、全民旅游’。”

有着千年历史的西羌文化古镇水磨,位于岷江支流寿溪河畔,距离成都80公里。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距离震中仅仅4公里的水磨镇受到重创,3/4以上的房屋倒塌;山体严重滑坡,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重要基础设施完全瘫痪———之后,水磨在广东省佛山市的对口援建下得以重生。2013年4月,水磨镇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应老板是水磨镇老人村饭店的老板,最近他刚在丽江考察了一圈,为自己饭店的扩建与装修找找灵感。“丽江对于乡土文化的开发是极其看重的,这一点与我们很相似”。

据了解,老人村饭店是“5·12”灾后重建中,水磨镇禅寿老街上的第一家饭店。2013年这家饭店的营业额是260万元,为当地贡献税收20多万元。2014年他打算把店面进一步做大。“我们对市场有信心。现在要琢磨的就是如何让顾客的体验更好。”应老板说道。

据汶川县旅游局局长周光辉介绍,在“5·12”过后,汶川县就确定了“三精”旅游业———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的规划思路,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以很高的标准建设了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

水磨镇即为其中的典型案例:在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后,水磨选择了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道路,并且由北京大学耗时7个月完成了总体规划,最终完成“水磨羌城”的华丽转身———同时,客栈、酒吧、餐饮等古镇景区常见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水磨镇的旅游产业逐渐火爆起来。

“水磨效应”是汶川“全域景区模式”收益的典型体现,———把每一个生态新村建设成为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魅力乡镇建设成为旅游集散地,这同时也推进了汶川休闲农业的全面发展。

水磨镇衔凤岩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林,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与受益者。“‘5·12’之前,我们村里就是种些玉米、小麦等作物,也养些鱼。”张学林说道,他告诉记者那时村里的人均年收入是2500元。2009年,汶川县于灾后重建的同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衔凤岩村借由水磨镇旅游产业的新规划,开始种植猕猴桃、开起了农家乐。“到了2012年,我的农家乐营业额已经达到6万元。”张学林说道,而衔凤岩村的猕猴桃采摘也发展成效益不错的乡村旅游项目。

2011年,国家农业部、旅游局授予汶川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荣誉称号。目前,汶川全县已建成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全县有农家乐、乡村酒店5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00余家。

同时,汶川的现代农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汶川采取“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花则花,宜药则药”的方式,配合生态养殖,合理分布不同产业,大力发展以“三桃一花一牧”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五千万工程”。全县已经建成甜樱桃基地2.3万亩、猕猴桃基地3万亩、核桃基地5.1万亩、苗木花卉基地2560亩,预计全年畜禽饲养总量达760万头(匹、只)。

“我们要打造特色餐饮,特色农家乐,发展丰富多彩的休闲餐饮场所,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完善和整合上狠下功夫。”旺娜说道,“通过全方位开发生态观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考探险、康体保健等精品旅游项目,使汶川成为九环线旅游的战略支点。”

据旺娜介绍,2013年汶川全县接待游客6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5%、6.3%;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7亿元,同比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10元,同比增长18.4%。

“好身子”工程 “汶川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健康委员会。”旺娜向记者介绍道,“并下设了全民健身专业委员会。”

从区域经济到生态保护,从藏富于民到维护绿水青山,汶川生态经济示范区的落脚点始终在“民生”二字。“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政府的日子才好过。”汶川常务副县长吴开明说道,“所以我们提出了打造汶川生态经济示范区,就是要让老百姓住进好房子、拥有好身子、过上好日子。”

其中,“拥有好身子”体现了汶川民生的独到之处。

“汶川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健康委员会。”旺娜向记者介绍道,“并下设了全民健身专业委员会,有效整合公共资源、部门职能、项目资金,变革公共服务方式,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格局,统筹推动以群众参与为主体的新健康革命,统筹研究民生和健康”———地方政府这种对居民健康的“执着”与执行力度,并不常见。

围绕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产业、健康的服务、健康的文化五大体系,汶川县在2012年初正式启动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工程。

据了解,目前汶川县有117个村建设了村民活动中心,配置了公共健身器材;13个乡镇累计建成农民健身路径124条;县城建有体育馆1座,健身场地10余个,滨江健身路道6公里;重建后的学校不仅建设了标准体育场馆,还增添了先进的体育健身设施。

硬件设施的完备,很快让汶川居民有了全民健身的“冲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几年每晚6点到9点,在汶川县城的锅庄广场,都会有居民与游客自发聚集跳起欢快的藏羌锅庄舞和羌族健身操。

“全年共有100余万人次群众和游客在郭庄广场跳舞做操。”旺娜说道,她认为锅庄广场已经成为汶川人最喜爱的健身场所,而这种良好的氛围具有相当的感染力。据统计,2013年汶川共吸引了16.5万余人次参加体育锻炼。

全民健康示范县工程的另一个重点,是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活动。

据了解,2014年免费健康体检活动将逐步采用“一卡通”的形式,以城乡居民电子就诊卡为载体,将居民在医疗机构的就诊、体检等信息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关联———病人来就诊时,医生可以调取病人在医疗机构的历史就诊信息和健康档案,辅助其诊断,避免病人重复检查。这样的体检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

为方便群众就医,体检中心将病人的检查情况、健康信息,通过建立医疗就诊卡,体检人员的所有检查信息,通过调取就诊人员的信息就可以帮助其辅助诊断。“当我们把健康档案完全建立起来,再给每个人办理电子诊断卡,以后病人不管在汶川还是到省上医院去就诊就很方便了。”汶川县移动诊疗健康体检中心主任曹刚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县还以移动诊疗车为载体,以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支撑,成立了汶川县移动诊疗中心———这是专门为不便出门的居民提供的上门服务。

“移动诊疗中心就是要走村入户,深入到基层农村、厂矿、学校以及居民小区,近距离为老百姓检查身体。”汶川县医院院长王松柏表示。这项举措自然受到了汶川百姓的欢迎。

2013年12月11日,汶川县全民健康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员会考核验收———这也是中国首个实现标准化建设与全民健康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的标准化试点项目。

“项目的通过,无疑代表着汶川的健康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旺娜说道,“全民健康示范县的奋斗目标,这既是汶川人民对生命的感悟,对健康的追求,更是对汶川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思熟虑。”

工业的“绿色重建” 从本质上讲,三产布局的调整,是为汶川发展生态经济的大局服务。汶川将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即工业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保护型转变。

对于汶川来说,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的突飞猛进是计划内的———这既是为了灾区的生态修复,也是在为工业的逐步复苏争取空间。从本质上讲,三产布局的调整,是为汶川发展生态经济的大局服务。

据了解,汶川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工业基地,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阿坝州水电资源丰富,2008年以前汶川工业中以矿产业、化工业等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为主。根据规划,汶川将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古羌文化、震中映秀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即工业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保护型转变。

应老板对这种转变感受颇深。2008年之前,水磨镇政府利用当地电价便宜的优势吸引了生产电解石、硅石的诸多企业,在解决当地就业、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环保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应老板从事餐饮行业几十年,但之前的产业却一直没有安置在水磨镇。“以前都不愿意回来,只是逢年过节在老家待几天,然后马上就得走。”应老板指指窗外,说起了不念故土的原因:污染太严重。“空气很脏,遮天蔽日的。室外走两步身上就落了一层灰。”

据介绍,对汶川经济贡献最大的水电,在灾后重建中也进行了扩容升级,并关闭了一批50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过去在汶川的传统产业工业硅、电石等“北上”了,“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则集中了一批“三新”企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分散在其他地方的,也要求其上档、升级、创新,符合环保标准,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台资企业立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震后从水磨镇搬来漩口的。该公司为绿能电极铝箔的专业制造厂,产品是制造高端铝电解电容器的原材料。该公司负责人柯磁驿告诉记者,台湾的电价比汶川高一倍左右,汶川电力不仅便宜,而且很充裕———作为高耗能企业,立敦公司在汶川建集团的高压电极铝箔生产基地,很有竞争优势。

这不是简单的工业迁移。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汶川去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2%”———对生态的影响,已经成为汶川工业举足轻重的一项考量标准。

据柯磁驿介绍,汶川政府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申报自己的成果后还能得到政府的奖励。“我们投资2600万元人民币安装了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另外,我们车间的热能回收循环使用,使用热泵系统将余热转化为办公楼、倒班楼的暖气、热水供应。在减排方面,使用药液回收系统,回收60%—70%的化学药品;洗涤水排放采用逆渗透阴阳树脂回收系统,回收率可达75%。”柯磁驿说道。

虽然汶川的工业总量仍然是阿坝州的“老大”,但受制于高山峡谷的地形条件,容量空间非常小,“想找一块200亩的平地都找不到!”旺娜表示,“想做增量很难,只有在存量上做文章,千方百计增加附加值。”同样位于漩口的阿坝铝厂,在这一点上甚至做出了一个“世界第一”的成绩。“我们在200多亩土地上建成了20万吨的生产线,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同行业有的20万吨生产线,占地上千亩。”阿坝铝厂办公室主任陈曙光告诉记者。

而环保工作,也是这家企业所考虑的重点。除了传统的铝锭之外,阿坝铝厂重建后又有了圆棒和大板锭等品种,延伸了产业链,减少了客户再次融铝的环节,可以节约能源。该厂环保科长郝林向记者介绍:公司投入近1亿元,购置了两套烟气回收净化装置,该装置运行需50人左右,每套运行一年,仅电费就需要500万元。“目前两套装置运行正常,完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郝林说道。

汶川现代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已经实现了高速增长,而工业依然保持着支柱产业的地位———并且已经走在复苏的道路上。“5·12”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对口援建省广东的倾力帮助下,经过艰苦的恢复重建,汶川工业到2009年基本恢复到了震前水平。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了震前达到47亿元,2011年接近67亿元,2012年突破了70亿元大关。

而2013年汶川全县2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3.52亿元,比震前增长90.0%,其增长势头继续保持阿坝州第一,经济综合实力在四川省51个少数民族县(区)中排位第3,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汶川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文明城市和建成省级生态乡镇4个。2014年,汶川将再接再厉,力争成功创建四川省旅游强县、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启动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让汶川的风光更加秀美、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相关 在2013年“7·10”泥石流灾害中,汶川境内90%以上的人口和村寨受灾,国道213线、317线和映汶高速公路中断,因灾死亡14人、失踪15人,因公殉职基层干部3人,全县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