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9版:川渝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9版            川渝经济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兴产业助推攀枝花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龚友国彭涵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剡:新兴产业助推攀枝花发展

张剡

“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贯穿了强烈的改革发展主线,让人非常振奋。”张剡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说,中央政府“敢于担当”的勇气令其动容,在攀枝花市今后的工作中,将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抓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实现攀枝花市的跨越式发展。

钒钛开发:

延伸产业链

2013年2月,国家批准成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全域进入试验区———这在张剡看来,是攀枝花的一次“重大机遇”。

攀枝花作为一个老的三线工业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面貌老旧,钢铁工业“一业独大”的攀枝花面临发展的窘境。几十年钢铁工业的发展,攀枝花的空气污染一度十分严重,攀枝花甚至曾被列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环保拉响了发展警钟。

张剡坦言,过去的“一业独大”确实严重制约了攀枝花未来的发展。再加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能过剩、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形势逼人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矛盾叠加凸显,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

2011年年底,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利用一年的时间,遍访全市44个乡镇、各大企业、所有重大项目施工现场,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和与广大干部群众交流,明确了今后发展思路:利用攀枝花独一无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建设中国钒钛之都。2013年,攀枝花市对矿石选采规模小污染大,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整顿,限制煤炭、炼钢等高污染行业的无序发展,大力支持钒钛产业发展,转型之路在政府的引导下稳步推进。

“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落户攀枝花。”张剡说,目前,攀枝花已形成了从钒钛磁铁矿、钛精矿、钛渣到钛白粉的钛化工和海绵钛、钛锭的钛金属产业链,是国内唯一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2012年,攀枝花钒钛产业实现产值144亿元,同比增长48%。攀枝花实现了从资源粗放开采向资源深加工的转型。

阳光康养:

让攀枝花重获生机

2013年12月6日,四川省百镇建设暨重点旅游项目推进现场会在攀枝花召开,攀枝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在会上推广借鉴。

201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划提出要推动资源型城市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让经济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保和资源节约等方面有新的大幅度提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也给了攀枝花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攀枝花市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加快由工矿基地向宜居城市转变、由百里钢城向阳光花城转变、由封闭内陆城市向开放城市转变,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工业城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民生改善的新路子。”张剡介绍说。

攀枝花市城镇化水平加快提升,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互动、产城一体、城乡互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体系;阳光康养旅游品牌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一心一翼两轴”的旅游发展格局。

“我们有特色资源来发展旅游业的。”张剡笑着说。据其介绍,攀枝花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在国内仅次于拉萨,常年平均气温20.3℃,无霜期300天以上,是中国内陆不可多得的阳光地带,是四川唯一没有“冬天”的城市。

张剡认为,温暖的阳光、生态农产品和好的空气是“老年人到攀枝花养老”的理由。事实确实如此,如今攀枝花旅游的银发一族已经越来越多,而攀枝花也敏锐嗅到了其中的商机,积极开发老年人饮食、保健、运动、文化、娱乐、教育等衍生产品,不断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攀枝花要把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作为促进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着力养老服务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建设国家级康养基地。”张剡表示。

2013年,攀枝花接待游客突破850万人次,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养老保健和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攀枝花转型发展的又一个强大引擎。

阳光康养让攀枝花重获“新生”,焕发生机活力。张剡介绍:“以前,由于金沙江水质污染,仁和区被大家称为‘臭仁和’,但是现在,正在打造沿江景观带生态水岸,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也让越来越多的‘攀三代’、‘攀四代’年轻人选择扎根这里,不再外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