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5版: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5版            看安徽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独特文化助推合力领跑行业23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陈辉本报记者吴明张晓梅

独特文化助推合力领跑行业23年

世界著名品牌无不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著称于世,中国工程车辆行业的品牌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品牌的内涵。早在2007年就已进入世界工程机械50强的安徽合力也拥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一文化助推合力领跑行业23年。

担当文化

2013年1月31日晚,安徽广电新中心一号演播大厅灯光璀璨,“2012安徽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盛典在这里隆重举行。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德进作为2012安徽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首站在领奖台上,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丫的现场采访。张德进董事长接过了组委会颁发的奖杯后发布年度主题词和获奖感言。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张德进董事长掷地有声地说道:担当,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意味着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企业;作为个人来说要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自从合力叉车成立之日起,合力叉车就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始终与国家的民族工业并肩前行,勇担“振兴中国叉车工业”的重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叉车行业遭遇重大危机,市场萎靡,资金周转不灵,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林德叉车投资14亿元杀进中国市场,口号就是“打倒合力”。但是当时合力人作出的决断是:勒紧裤腰带———挺住!时至今日,在合力叉车,员工们常常这样解释“企业”的“企”字———“人止于此”,意思就是“要干,就干到底”。当年虎视眈眈的林德多年没赢利,在中国市场被有效阻击。“合力人”凭借“勇扛民族叉车行业大旗”的高度担当感,最终赢得了“中国叉车保卫战”的胜利,同时也实现了国际叉车巨头制造商的绝对尊重与钦佩。

品质文化

合力品牌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挫折甚至失败。“沪港退车”是合力新员工入厂教育中每次必讲的案例。它如同“海尔砸冰箱”的故事一样在合力员工心中已形成一个深深的烙印和始终不敢忘怀的历史记忆。

1986年深秋的上海港异常繁忙,与此同时,这一年合力利用引进技术制造了一批叉车,其中12台外销。这是合力第一批漂洋过海的出口产品,“合力人”踌躇满志。然而就是这批寄予众多心血和希望的产品却遭遇退货。把这12台叉车运回公司进行分解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出在外协零部件上。合作厂商的质量水平成为提高合力产品质量的瓶颈。这个惨痛的教训深深地刺痛了“合力人”,“合力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产品品质的重要性。此后,合力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叉车零部件生产资源,掌握了核心部件自主生产的核心技术,同时提出了“以人为本,以精品回报社会”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实施“精品工程”,将品质视为企业的生命之本。从此,外销叉车再也未出现过因质量而发生的退货事件,国内叉车市场占有率也稳步上升。合力积极推进“品质工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通过欧盟CE认证,通过ISO14000安全体系认证和美国EPA认证等,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精益文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订单锐减、生产任务严重不足。在这个危急时刻,合力果断导入精益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挽救了企业。从此精益与合力结缘,并在合力生根发芽逐渐与合力自身文化相融合成为全新的、合力模式的“精益文化”。在合力之外的企业管理者看来精益是一种生产方式,是一种管理工具,但在近万名合力员工看来它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文化。

合力精益文化在制造过程、产品研发以及员工行为素质、使命追求等方方面面均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产品制造研发上尤为突出,从整机到零部件,从内燃车辆到电动车辆,从中小吨位到重装车辆,从引进技术产品到自主设计制造环保型G系列产品,“合力人”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的精益求精。为了满足用户的更高的需求,合力近年来完成了内燃叉车的排放升级,开发出符合美四、欧三排放标准的系列车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合力新近自主研发的3吨双燃料液力叉车以其精确的设计定位,优美的外观造型以及专为高密度仓储而设计,且以洁净环保的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从根本上改善了作业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从而填补了我国工业车辆行业的技术空白。多年来,合力对产品的更新升级,对新技术的探索运用,对新领域的开拓耕耘,与其说是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倒不如说是合力对未来与希望的孜孜追求,对科技与创新的精益求精。

安徽合力自1958年建厂至今,改变的是公司区域位置,更迭的是前赴后继的“合力人”,变化的日益多样的系列产品,始终传承并不断丰富的就是合力50多年来历经岁月积淀的企业文化。一代代合力人正是在合力独特的文化感召、激励和引领下,才创造了“安徽合力—中国合力—世界合力”的传奇,才实现了从求发展到“国内第一、全球第八”的飞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