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1版: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1版            看安徽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个问题:新型城镇化是区域发展科学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市长张祥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骅张晓梅

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市长张祥安:四个问题:新型城镇化是区域发展科学途径

张祥安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构建以美好新滁城为龙头、美好新城镇为支撑、美好乡村为基础的网络化城镇体系。美好新滁城建设上,实施‘131’组团发展战略,以滁州主城区为中心,以周边来安、全椒两个县城和紧邻南京的来安汊河新城为副中心,以琅琊山旅游区为依托,建设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美好新滁城。”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市长张祥安表示,新型城镇化才是区域发展的科学途径。

张祥安分析说,从目前看,城乡统筹和城镇化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有: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低,带动力普遍不强。2013年,滁州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6.8%,处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阶段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略低于全省城镇化水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较弱。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不稳定,很多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土地,部分农民对流转土地心存顾虑。再加上全市大部分地区地处丘陵山区,耕地零散,土质较差,落差较大,很难适应日益规模化、机械化大生产的需要,导致一些地方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

外出打工的农民中不少人没有参加过任何的技能培训,收入普遍偏低。一些农民工劳动权益难以保障,劳动合同签订率整体不高,部分社保因缴费门槛高、企业负担重或农民工流动频繁、转移接续困难而难以实施。子女进城就学权益得不到保障,大多数城市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没有跟上农民工进城步伐,解决进城农民子女就学难。

在机制方面还存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于滁州市下一步城镇化建设,张祥安认为应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是解决“人怎么进”的问题。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城镇“可接纳”、“有就业”、“能融入”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

二是解决“地怎么用”的问题。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土地,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18亿亩耕地保有量的红线要求以及农村土地闲置和利用效率低的现状,决定了我们要从存量土地上做文章。我们将按照改变“两多两少”的要求,即工业用地偏多、居住用地偏少,建设用地偏多、生态用地偏少,落实用途管制,优化空间布局,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探索进城农民通过交出农村宅基地来获得市民化资金问题,解决双重占地问题。

三是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滁州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6.8%提高到70%,还要有100万农民需要市民化,以人均公共成本10万元计算,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1000多亿元。完全靠政府投入不现实,完全靠市场融资也不可行。我们将按照中央要求,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科学安排土地出让,积极争取发行市政债券,加大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对城市特许经营权开发潜力的研究,研究城市建设项目哪些必须由政府办,哪些可以由市场办,哪些可以由群众分担,哪些可以争取上级资金,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多元化解决资金需求。

四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城镇化客观上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但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我们将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工商企业等,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来增强农业的效益和吸引力。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镇优秀人员进入农村,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