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追踪内蒙古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追踪内蒙古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赤峰———访赤峰市市长包满达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于浩王晓北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赤峰———访赤峰市市长包满达

包满达(前排左二)在林西县视察洪涝灾情

地方各省两会召开,31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到了城镇化建设,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各地政府关注的热点。《中国企业报》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赤峰市市长包满达。

城镇化的核心

是人的城镇化

《中国企业报》:您对城镇化这一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包满达: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最深刻的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和最持久的发展动力。实践表明,城镇化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既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搞“一刀切”、“一元化”、“千城一貌”和一哄而上,也不能只注重城镇建设,把城镇化简单地变成征地、拆迁、盖楼,忽视了“人”的感受,而是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人为本,宜居宜业。

《中国企业报》:目前赤峰市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

包满达:2013年我们主要是围绕百姓安居工程,不断提高百姓生活质量这方面来实现城镇化建设。一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廉租住房开工936套;公共租赁住房开工1069套;廉租住房基本建成1950套;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建成1187套;经济适用住房基本建成2029套。二是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全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42万平方米,共改造30个小区259栋楼,使1.34万户4万居民受益。三是实施29000户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其中包括敖汉旗、巴林右旗共11000户整旗推进上年结转任务。四是实施建筑物节能改造,配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了建筑物节能改造,全市改造2.65万户,提高了居民生活舒适度。五是实施棚户区改造,2013年我市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任务5763户,基本建成3986户。

产业支撑

促进产城融合

《中国企业报》:2014年城镇化是地方发展的热点和关键点。赤峰市有什么新的举措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包满达:产业发展和聚集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赤峰市将按照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协调发展道路。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坚持工业优先发展,依靠工业扩大经济总量、聚集财力、吸纳就业,支撑城镇化发展。一方面通过实施“双千双百亿”工程,培育了一批大产业、大园区、大企业,增强了经济综合实力,带动更多人口向城镇集聚。目前,冶金产业销售收入已突破千亿元,百亿级企业和百亿级园区达6个。另一方面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在中心城区内部及近郊建设中小微企业创业园、孵化园,最大限度地带动城镇就业。

以农牧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依托各重点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建成集中连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50个,设施畜牧业养殖规模已达962万头只。

以商贸服务业提档推动城镇化。引进沃尔玛、星美国际、万达、维多利等知名品牌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和商贸综合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业,助推城镇建设提速升级。打造了北京-承德-赤峰、北京-锡盟-赤峰、大连-沈阳-赤峰3条精品旅游线路和草原文化旅游品牌,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旅游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小城镇正在逐渐兴起。

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建设对产业提升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以城镇为载体统筹城镇规划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将各类产业园区纳入城镇规划区范围进行布局,引导产业和企业向各类园区集中,产业园区成为城镇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园区24家,大部分园区基础建设已实现“七通一平”,累计入驻企业已达3588家,容纳安置就业10.7万人。

营造民族特色

建设精品城镇

《中国企业报》:除了在产业方面的举措外,赤峰市城镇化建设还有什么因地制宜的特色?

包满达:赤峰市将按照“山水园林、生态宜居”的精品城镇建设理念,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为基础营造民族特色,以推进绿色城镇为主线营造园林特色,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镇。

2014年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重点实施“一环两线三山五河”园林绿化建设。“一环”即对环城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外及沿线山体进行绿化。“两线”即对市区公路沿线、铁路沿线的景观、建(构)筑物、道路设施、绿化和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三山”即按照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民族和地方特色,对“三山”进行生态景观建设。红山以红山文化为主题,南山与红山相呼应,西山以草原文化为内涵,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五河”即对中心城区河道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河堤建设和河道治理,建设污水截流主干管,进行现有排污口整治,解决污水排入河道问题,强化水系景观和堤防两侧园林景观建设,注重生态和亲水功能开发,营造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环境。配合水利部门,重点实施5项河道治理建设项目,总投资11.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8亿元,为2015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