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残疾人就业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残疾人就业报道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好残联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第二十八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召开,张海迪指出,推动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少华

发挥好残联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2014年2月25日至26日,第二十八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副主席、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理事长孙先德,副主席、党组成员吕世明,副主席李志军、刘再军、黄悦勤、刘德培、王新宪、王乃坤以及程凯、贾勇、王梅梅、相自成、尤红、张伟、李庆忠、杨洋等党组、理事会领导出席会议。鲁勇作执行理事会工作报告,张海迪作重要讲话。

张海迪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帮助8500万残疾人和全国人民同步小康,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各级残联只有更好地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才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推动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

张海迪强调,残联首先要增强代表性,真正做到与残疾人心贴心,代表残疾人和残疾人亲友发出声音,提出并解决问题;做残疾人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注重基层调研,要研究每一类残疾人不同的特点,真正了解残疾人的痛苦,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当前各级残联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紧抓作风建设,密切与残疾人的血肉联系,把每一件事做细做好,让残疾人得到真切具体的帮助。第二是要加强服务,当前最重要的服务就是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各地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服务方法,要把为各类残疾人的服务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第三是要完善管理,推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各级残联要切实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管理手段;要把信息化建设纳入重要日程,摸清基本数据、基本情况,给国家提供更多、更精确的数据资源,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向社会购买服务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各级财政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和效益,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张海迪要求各级残联要切实履行法律和章程赋予残联的职责,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残疾人的诉求、困难和问题,把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作为一项紧迫任务纳入政府议事日程;要团结一心,提高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为推动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鲁勇在讲话中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王勇国务委员、邓朴方主席、张海迪主席带领下,残疾人事业在过去的一年内取得了新的进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残疾人事业“十二五”纲要年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以及地方各级残联组织换届工作的顺利完成,分别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保障以及工作、作风和组织基础。

鲁勇说,研究安排2014年残疾人工作,是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残联组织圆满完成换届工作并明确了未来五年任务,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接复杂挑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2014年残疾人工作既要立足残联组织定位,注重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又要把握残疾人工作方针,注重发挥各方主动性和积极性。鲁勇指出,2014年,各级残联要围绕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搞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表彰和宣传、抓好民生保障与扶贫开发的实事、多办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具体实事、开展“基础管理建设年”和专项检查和扎实推进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等六个方面切实做好相关工作。既要把握好整体推进的思路,又要抓好重点突破的实事,特别是要抓好打基础的工作、需要争取阶段性成果的工作。他要求全国残联系统干部职工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工作机制的建设,切实履行好残联组织的职责,注重焕发社会和市场活力,敢于担当、尊重基层首创精神,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工作机制、工作原则、工作规律和工作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推进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大会还就执行理事会工作报告、《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的意见》、《关于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的方案》、《关于开展“基础管理建设年”工作的意见》、《残疾人基本服务需求专项调查》进行了讨论。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甘肃等五个省(市)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和计划单列市残联,中国残联各部厅、各直属单位、基金会以及各专门协会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