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调查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箱包商人眼中的地域变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记者汪晓东

一位箱包商人眼中的地域变迁

春节期间,北京通州某酒店内。价值不菲的水晶吊灯、雪白的餐布和挂在墙壁的书画无处不显得这里既优雅又奢华。

刚刚回京的崔女士倚在卡座一角极为兴奋,她在宴请同学。最近几年经营箱包的掘金经历,几百万的年收入令她信心满满。

“但想想创业的经历真是‘成也白沟败也白沟’,曾经的一场梦魇让我几近倾家荡产。南辕北辙,这一路走了好几年。”谁能想到,数年前,崔女士内心曾饱含心酸。

掘金白沟

崔女士的爱人梁先生是河北白沟人。

“我没想到小小的箱包居然有这么大的市场。”崔女士告诉记者,看似几十元的箱包,谁能知道全国每年的产值竟能达到1000多亿元。

她说,梁先生的亲戚在白沟开着一家规模不小的箱包生产企业。工厂上马之初,融资环节出现问题,银行贷款不到位,当时不要说出成品,就连发放工资都显得难以为继。这种经营状况给崔女士的感受是搞箱包“悬”。

但让崔女士意想不到的是几个回合下来,这家箱包企业不但支撑了下来,而且还把箱包批发到四川、陕西甚至远到哈尔滨,当月营收近60万元。这让崔女士和梁先生心动不已。

“白沟箱包市场成熟,地理优势明显,企业迅速壮大,其缘由是白沟有着华北地区唯一上规模的箱包产业。”梁先生说。

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崔女士和梁先生下定决心进军箱包业。“当时投资有点‘虎’,或许是白沟的箱包卖得好的缘故吧。”崔女士告诉记者。

“我们就像做梦一样,不到一年的时间,当初投入的50万元资金,就收回一多半。”崔女士说,那时候箱包企业赚的盆满钵满,资产上百万的厂子哪哪都是,白沟俨然就是中国箱包行业的标签。

转战浙江

但是这种局面悄然开始发生变化。

2010年之后,全球经济开始下滑,作为世界最大的箱包生产和消费国,原来繁荣掩盖下的诸如品牌低端、同质化严重、企业设计创新能力等问题开始逐步显露出来,而这些诟病导致白沟箱包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当然,梁先生和崔女士也不例外。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者对箱包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功能和使用价值方面的单一诉求,逐渐上升到档次、时尚等高品味的要求上。”崔女士告诉记者,而这正是白沟箱包业同行无序竞争,山寨品质低下,设计能力缺乏,无法像“LV”等大牌一样抢占高端市场。

在上述背景下,崔女士和梁先生在北京的生意赔得一塌糊涂。

河北白沟一家箱包企业的负责人说,中国箱包业起步晚,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整个行业充斥着大路货,企业之间竞争多在功能、价格等低层次下功夫,由此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面对经济大环境,消费群体的变化显得后劲不足,而白沟当时的问题就是如此。因此梁先生的遭遇是意料中的事。

与此同时,浙江、广东等省传来消息,由于当地及时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箱包业格局有了质的改变。真皮加工,产品档次、政府扶持等方面逐渐与白沟拉开距离。

“出走北京奔南去。”崔女士告诉记者,依托上海,浙江是最好的选择。

返京投资

“这里和白沟的经商模式完全不同,更多的是浙商之间的合作创新。”梁先生告诉记者,浙江企业从过去单一的模仿转变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其中很多个例就是企业之间合作的结果。

崔女士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满足中度过的。但山东朋友王励(化名)的到来,让梁先生显得有些方寸万重。

王励带来的商机让梁先生再也难以安于现状。山东地处胶州半岛,有着与日、韩临近的地理优势,众多外向型箱包企业几乎垄断了东亚地区的外贸出口。

经过外贸生意的磨砺,2013年,梁先生夫妇将箱包出口到中东、南美和日韩,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大赚300多万元。

但北京对崔女士来说还是难以割舍。这不仅仅是对父母和孩子的歉疚,还有这里带给她的痛。

2012年我国旅行用品及箱包进口上海居首位,占旅行用品及箱包进口总额的79.9%,广东占10.4%,而北京占4.2%,同比增长了31.8%。换句话说北京中高档箱包需求量较高。

“当时做白沟箱包考虑的是北京的低端市场。”崔女士说,她依靠低价格优势短时间内保住了销售额,但这种相互挤压利润空间的竞争,导致行业间只在低质量、低水平之间徘徊。

“创建自己的品牌一直是我们的梦想。”崔女士说,现在的形势很好,一方面国家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另一方面全国各大商场经营的国内一线品牌的利润能达到15%,而北京的利润会更高。

目前,崔女士设计的女包正在申请真皮标志认证,她想加入皮革行业优秀自主品牌的群体。

“创建自己的品牌,北京再不是梦。”梁先生说,2014年就是想回北京投资,他看了几个商场的专柜,虽然准入门槛很高,但高价拿下对将来推广自主品牌很有益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