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今日华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今日华兴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孙宪华

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对华兴而言,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企业跻身“全国制造企业500强”,不能不说是创新带来的奇迹,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华兴要继续搞好“四个”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组织创新要与时俱进

组织创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通过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任何组织机构,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之所以重新提组织创新这个话题,我认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今天的华兴组织规模太大,尽管是“船大抗风浪”,却不能轻松自如地掉头。有的部门人浮于事,人多推卸责任、扯皮的事儿也不少,导致工作效率和效能低下。我们只有通过组织创新,才不会被甩下船。

组织创新是为了提高效能而做出的调整,要求组织要充分调动组织中个体的积极性,如同制度不仅仅是约束人,更重要的是激励人,组织创新也要根据这个原则,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实现优效发展,持续地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上想办法,出实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承担起管理者的责任来。

制度创新重在“激励”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家企业为了管好人,都建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我们的制度也经历了好几个版本的更新,但任何一种制度都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制度设立与运用,不是为了管人,而是为了更好地用人,让人感觉有动力和压力,有干劲,为企业创造效益。说得通俗点就是制度不是管人,而是激励人,发展促进人。

制度创新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以怎么引导人,怎么鼓舞人,怎么激励人为原则,多树典型,多推创新之星,弘扬创新文化,有奖有罚,重奖功臣,让那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走到台前,披红挂彩,受到尊重和重用。

制度创新是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破旧才能立新,企业真正需要的不是“乖乖儿”,拨一拨转一转,不拨不转,而是一群富有激情、富有创造力、主动做事、乐于做事的“优质”员工。各级管理者都要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化有招为无招,化有形的条框限制为无形的鞭策激励,做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管理创新无止境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管理创新是当下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我常说“管理无定式,适合即最好。”这几年无论是“渗透管理”、“亲和管理”,还是“三提一优”,“精益生产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这都是我们因时而变,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而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式。我们走过来了,10年10个翻番就是我们与时俱进,以变应变,持续创新管理的真实写照。

为了实现管理创新,我们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目的就是要广大员工,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放下包袱,解开束缚,主动做事,大胆做事,适应形势的变化。具体讲在经营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做出反应,将客户需求快速转化为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走一步看三步,抢占市场先机,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经营好自己的“圈子”,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很难实现持续有效发展。

发展无止境,管理创新也无止境,企业摊子大了,再用老思维、老观念管理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各级管理者必须像哥伦布立鸡蛋一样,要敢于打破落后的思维方式,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生产运作、采购物流、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持续创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技术创新要持续

新产品和新工艺属于技术创新,老产品和工艺技术显著改进也是创新,重大科技成果的转换应用也是技术创新。

拿产品来说,一个好产品,可以救活一个企业,这一个说法并不夸张。熟悉华兴历史的人都知道,华兴从1986年转产石材机械后救活了当时濒临倒闭的机械厂,国内首台圆盘锯石机在华兴诞生,这一台圆盘锯维持了多年。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慢了也是退。随着社会的发展,仅靠这个单一的产品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于是我们向多元化发展,农业机械、钢结构、玻璃机械、金属物流、波腹板、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但是,一个产品再好,如果做不到技术创新的持续跟进,也不会长久下去。所以我们现在就专注于波腹板生产线二代、三代产品的研发,时刻保持技术上领先一步。

就像管理无定式一样,技术创新也有多种模式,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都可以尝试。(作者系山东华兴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