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双翼的探寻-风控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双翼的探寻-风控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P2P纳入影子银行“野孩子”如何管仍无定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P2P纳入影子银行“野孩子”如何管仍无定论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角色之一,2013年,P2P可谓赚足了眼球,巨额投资、平台倒闭、监管缺位,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虽然负面消息不断,但交易额仍以每年500%的速度增长,就好像一个疯狂生长的“野孩子”。

今年年初,P2P终于有了“家庭”,聚焦了诸多关注的国务院办公厅107号文(下称“107号”文),将P2P行业纳入了影子银行范畴,并指出:“第三方理财和非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网络金融活动等,由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办法”。这被业界解读为监管信号的加强。

然而,虽然明确了监管婆家,但是具体如何监管,却至今没有进一步信息。

P2P经营“走偏”

按照中国第一家P2P网贷平台拍拍货CEO张俊的设想,P2P网贷平台应该是一种轻资产行业,只需要为借贷双方提供网上直接交易的平台,并根据贷款人借款纪录划定其信用等级以供借款人参考,然后坐收双方的交易费用就可以了。

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不少P2P平台为了招徕投资人,先是承诺保本保息,又是引入担保公司,又是成立赔偿资金池,甚至开始将贷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供投资人购买。张俊称,“这是将投资人的风险全部转嫁到了平台身上,而平台出现问题才是投资最大的问题。”

按照一些P2P网贷平台的说法,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风控制度,例如交易资金与自有资金完全分离以避免平台吸储、跟踪监督贷款人资金使用情况以避免资金流向房地产以及一些防止平台沦为新型洗钱通道的措施。

由于数据不公开,又缺乏第三方权威监管和佐证,至于落实状况如何,只有平台说了算。

另一方面,监管空白的情况下P2P的门槛几乎低到地平线水平,随便一个人花个几千元钱买个网站模板,就可以吸引每月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交易量,平台遭到挤兑致使倒闭、负责人携款潜逃,甚至被迫向黑客交保护费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一直在与监管层保持沟通,监管层目前还在研究阶段,如何监管还无定论。我们还考虑过把资金托管到第三方,像商业银行,但是迫于体量有限,管理成本可能超过管理费收益,始终未能达成协议。”张俊表示。

监管预期升温

2013年开始,鉴于P2P每年高达300%的爆发式增长及其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便利,中央政府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早期,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可能更侧重于底线思维,或者说监督式监管,只要不踩到非法集资和设立资金池这两个底线,你就可以自由发展和创新,因为监管层目前还没有完全了解到互联网金融具体的风险。”翼龙贷CEO王思聪说。

实际上,早在2013年8月,央行就已经牵头九大部委共同组成中央互联网金融小组前往上海、杭州调研。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107号”文也进一步明确,在“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分工监管规则下,对于尚未明确监管主体的,同央行牵头各相关部门抓紧进行研究。

两会前夕,央行支付清算协会下的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一场P2P行业座谈会,这被解读为对P2P实施监管的预热。但是有参会企业人士表示,虽然大家也就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提出了建议,央行很可能在2014年内都不会出台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成文法规。

具体监管仍无官方回应

然而,到了两会期间,还是传出了各方面关于P2P监管进展的消息。有的声称,由央行条法司牵头的P2P监管条例2014年有望落地;还有的表示,P2P网络贷款被视为类信贷业务由银监会负责监管,但两种说法都没得到官方回应。

“目前主要讨论的是,明确监管主体和P2P法律身份、提高行业门槛。我想说的是,P2P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它想更好地运行离不开系列的配套服务,比如资金托管、信用体系、担保公司,这些都希望在监管中落到实处。”有要求匿名的企业人士说。

例如,去年年底,央行强调P2P平台必须把钱托管第三方,但是却没有给出具体托管到哪些机构。目前,多数平台都将资金托管到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公信力较之银行显然要差一些。

信用体系建设也一直是P2P平台努力的重点,因为贷款人的网络信用记录是平台放贷的主要依据,这直接决定了平台的风控能力。“107号”文提出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可能将P2P信用数据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但是至今还没看到实际的行动。

上述匿名企业人士还指出,担保体系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目前多数P2P网站自己为投资者保本保息做担保,实际上加重了平台自身的负担和风险。央行有关人士也强调说,P2P平台必须引入第三方担保。

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委员、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还在提案中建议,探索设立互联网金融投资者保障资金。还有来自工商联的委员建议,建立行业协会共同基金和短期拆解平台,及时接续企业资金链,可以实现风险分摊,防止破产后的连锁反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