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突破“围剿”挑战犹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余额宝:突破“围剿”挑战犹在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余额宝绝对是一个颇受关注的焦点,围绕该不该取缔余额宝的话题,亦罕见地连续一周占据百度搜索榜首,针锋相对的观点几乎每天更新。作为金融改革的一个重点层面,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带头大哥”的余额宝究竟何去何从,则成为业界争议的核心。
而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态“不会取缔余额宝”,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定调“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的大方向,都在表明支持余额宝的一方已经占了上风,这也为余额宝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支持余额宝的两会代表和委员,也无一不是补充了对其风险的担忧和加强监管的建议。
余额宝动了谁的奶酪
在央视财经评论员钮文新看来,余额宝和其前端的货币基金将2%的收益放入自己的口袋,将4%到6%的收益分给客户,其本身却不产生任何收益,是名副其实的“吸血鬼”,中国实体经济也就是最终的贷款客户将成为最终的买单人。
余额宝吸血是板上钉钉的,只是吸的却不一定是最终贷款客户,而可能是商业银行。
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就说:“余额宝的钱,用来投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存回银行,一圈下来,钱的成本升高了,对实体经济没有任何意义。”这样只是钱转来转去,大家互相挣钱。
实际上,有没有余额宝,银行活期存款流向其它高收益领域早已是铁定的趋势,余额宝的诞生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中国银行的一份报告表明,2010年底,非金融业和居民活期存款占银行总存款比例超过50%,到了2013年,已经下降到了约40%,年均下降了3.3个百分点。而仅仅在今年第一个月,银行业活期存款流失就高达9000亿,占比接近2%。
至于余额宝导致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上升会不会进一步造成社会融资成本上升,国泰君安董事长万建华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还要取决于银行会不会提高贷款利率进行转价。如果银行不提高贷款利率,这对企业、个人都是好事。
利率指挥棒还在央行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认为,万一某些投资者认为有违约的风险,可能迅速地要撤出,这种互联网的挤兑比银行的挤兑来得要快得多。以防不测,他建议尽快建立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保护制度。
钮文新还担心,坐拥近5000亿元资金的情况下,余额宝有可能通过控制协议存款价格直接控制中国利率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原总经理赵宇梓也指出,一旦余额宝们吸引了大量的活期存款甚至是定期存款,银行只能也回到货币市场上高价吸引协议存款,进而影响贷款利率,最终民生、经济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对此,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舒明声称,万亿元规模的货币基金,与47.9万亿的居民存款、103.4万亿的全部人民币存款总额相比仍然非常小,所以余额宝在利率上还是跟随市场走的,而不是决定市场。
钮文新进一步回应说,虽然银行整体信贷总是远远高于余额宝和货币基金,但是银行的大部分资金都通过信贷放在外面,真正留下作为流动性资金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一旦资金面紧张,余额宝的这几千亿将具有决定整个市场的力量。
央视财经评论员叶檀则认为,利率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央行,互联网货币基金主要投资的是银行拆借市场,即使流动性主要依赖货币基金,央行一旦流水,银行资金面比较宽松,同业拆借利率势必下行,互联网货币基金的话语权势必下降。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前提下,让市场自由发展,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
业界担心监管力度
2005年货币基金在中国诞生以来,全行业始终未能冲破5000亿元规模,单只也就500—600亿元。如今整个行业即将突破万亿大关,单只就达到了往年全年的总额,在管理尤其是风控上带来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余额宝的迅猛发展,在不少人看来,是出现监管空白的缘故。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一直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对金融体系安全、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冲击,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已经刻不容缓。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还指出,余额宝们迅速发展背后也蕴含着风险,如没有流动性、存贷比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的管理,一旦发生大面积的挤兑,连锁效应对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难以预计。
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近日还公开表示,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管理和互联网销售基金监管的有关规则。可能要求基金公司就所投资银行协议存款用风险准备金做出保障,货币基金提前支取银行协议存款不罚息的相关条例未来也会取消。
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意见中,还包括了将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存放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如果银监会调研并采纳了这则意见,这类互联网理财产品就需要计算贷存比、上缴人民银行备付金、一般性存款利率最高只能上浮10%,上述举措将大大遏制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发展。
不过,有观点指出,虽然目前监管部门有所介入,但从实际来看当前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创新性业态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伴随涌现出的问题的性质认识模糊。因此,如何能保证监管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