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1版:福建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1版            福建报道
 

2014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电化:老国企的新涅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东南电化:老国企的新涅槃

(上接第三十版)

“零上访”奇迹的背后 “你知道吗?咱们现在就是在滩涂之上。”在东南电化董事长办公室里,东南电化副总经理阮丽善指着地板说道。记者愣了一下,环顾四周,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施工图纸,办公桌、书架、茶座有序地摆放着。当五年前,第一批工作人员来到此处,面对汪洋大海潮起潮落时,怎么也很难想象现在这一座座厂房、高楼拔地而起的画面吧?

阮丽善正是其中一员。“当时我们只能跟着潮水的规律来工作。”阮丽善回忆,只能抢在退潮时抓紧进行工程建设,一旦涨潮就得退回去。由于滩涂地质不稳定,经常有人陷入到淤泥中。公司还专门下规定,每次到现场去,必须最少两人同行,以保证安全。

风沙太大,无法迎风行走;夏天烈日暴晒,冬天寒风凛冽,经常患有头疼;工业区方圆几里杳无人烟,每到夜里一片漆黑,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办公和住宿条件非常恶劣;远离福州家人,经常加班无法回家……在异地搬迁的这些年,太多人选择留下来陪伴二化走过最艰难的重生之路。他们斩钉截铁地说:“我哪都不去,我就要留在二化!”

一群人选择留下来,同时,一群人选择了离开。人,是异地搬迁最大的难题。五十几年的老国企,历史包袱太沉重了!停产前职工有1800多人,离退休职工达2000多人。企业停产后,有的选择内部待岗,有的选择买断工龄,大部分职工一边拿着待岗工资一边筹划着新工作。组织涣散,许多骨干技术人员纷纷流失。如何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生产经营稳定成为迁移成功的唯一标准。

东南电化一方面举办待岗培训,点对点地对老职工队伍进行改造,并严格考核,配合工程建设陆续上岗;另一方面,为适应新的装置,陆续招募优秀人才补充血液,其中就有300多名大学生。随着搬迁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一些离开的技术骨干看到了企业的希望也开始回归。现今企业实行扁平化管理,定编人员达900多人,不到原来的一半,而产值却达原来的4倍之多!

从2010年实施异地搬迁到今年的整个过渡期,东南电化没有一位员工去上访申诉,创造了国企搬迁的奇迹,得到了省市领导、社会各界的好评。

这是老国企特有的精神传统。主人翁的责任感,以人为本、按章行事的组织原则,妥善解决人员安置分流、后勤生活、薪酬福利改革等事项的严谨思路,都为东南电化的涅槃重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异地搬迁的多赢效果 “东南电化的搬迁产生了多赢的效果。”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在考察时评价道。

福清市江阴工业集中区,东南电化的新厂已然拔地而起,蔚为壮观。这里距福州市区仅85公里,毗邻江阴新港,交通便利,可连接国内外原料及产品市场,并充分利用周边原料资源,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深度加工,带动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的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开发和整合,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新型工业基地。“可以说是东南电化的入驻,使这里成为了化工园区。”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从前没人看中,有些企业甚至快存活不下去了。现在却是寸土寸金,很多央企、民企争着抢着都进不来。”

大搬迁带来大调整,江阴工业区焕发了不同以往的效能与生机。东南电化的入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产业空间布局,为集聚的企业带来上下游配套的机会和无限商机,拉长产业链,形成关联度高的产业群。“硝酸、氢气、一氧化碳,是生产TDI不可或缺的上游原料。而这些,耀隆化工刚好能够提供。”耀隆化工副总经理陈剑光说。

异地搬迁,绝不意味着企业简单的位置挪动,它带来的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东南电化借搬迁之机,加快技术改造,改革企业内部机制,使企业进行了由外到内的转变,并由此获得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

据了解,东南电化以企业搬迁为契机,建设年产12万吨离子膜烧碱、10万吨甲苯二异氰酸酯、10万吨聚氯乙烯联产装置,实现循环经济生产。搬迁项目的建成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搬迁后的产值是搬迁前的10倍,但人员只有以前的一半。工艺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生产操作的安全性。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东南电化江阴新区二期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总资产和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大型化工新材料基地。

化工企业搬迁,对于福州城市更是意义非凡。“搬迁改造,终将形成福州中心城区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工业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的多赢局面。”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林教授分析道。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