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福建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福建报道
 

2014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电化:老国企的新涅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高建生吕晓艺于力强

东南电化:老国企的新涅槃

石化集团董事长林立(左)、副总经理朱玉武到烧碱电解槽指导工作

“这里是二化?”83岁的老陈拄着拐杖,四处张望,眼神里满是陌生的迷茫。在他前方,“二化”公交站牌醒目地耸立着。站在原二化厂大门口,老人环顾周围,却不见任何有关“福州第二化工厂”的踪影。 二化,这座让福州人骄傲自豪的工厂到哪去了?“现在搬迁项目建设差不多完成了,您要看,我陪您去趟福清江阴。”一旁,老陈的儿子向老爷子安慰道。老陈是二化的第一批技术人员,退休后被儿子接去国外安度晚年,听说二化整体搬迁,无论如何也要儿子陪他回来一趟。 “那儿,以前有个烟囱,是福州城区的制高点,也都没了。”老陈指向前方的一排高楼感叹道,“福州,变化真大啊!” 2013年12月31日晚,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石化专区东南电化公司,福建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林立、副总经理朱玉武、东南电化总经理马洪与公司班子成员聚集在TDI中控室,神情充满期待。 21点40分,光化装置生产出合格产品TDI——它标志着东南电化搬迁项目最关键、最核心的装置全流程打通,也标志着TDI装置投料试车成功!一瞬间,中控室爆发出激动的掌声与欢呼声! 心怀梦想,才能脚踏实地。为这一刻的到来,东南电化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变革之路。正是有东南电化人的求实创新和不懈奋斗,才有这家历经55年风雨岁月的老牌国企凤凰涅槃的圆梦时刻。

填补福建化学空白 这天早晨,老徐又拿着DV机去找当年的老领导、老同事了,让他们在镜头前述说自己与东南电化的故事。作为东南电化的退休职工,他近年来一直坚持以DV的形式记录企业的历史,并四处搜集相关的影像与图书资料,准备筹办一座“二化历史博物馆”。 东南电化是中国重点氯碱骨干企业、福建省基础化工原料基地,国家大型一档企业,主要生产经营聚氯乙烯、烧碱、TDI、盐酸、液氯、漂白粉、工业气体、医用氧等20多种石化产品。公司享有进出口权,可经营与生产有关的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部件及相关技术的进口业务。产品所用的“双莲”牌商标系福建省驰名商标,并已通过ISO9001和产品质量双认证。 它的前身,是福建省福州第二化工厂,位于福州市连江路北段。对于东南电化的历史,老徐如数家珍:“1958年9月1日,工厂正式破土动建,那时这里一整片都被农田包围。”老徐翻着老照片向记者介绍,掰着手指一一数道:1959年4月12日,福建省第一批工业盐酸问世;6月24日,生产出福建省第一瓶商品液氯;10月17日,生产出第一批氧气;10月21日,生产出第一批质量合格的漂白粉;11月7日,建成年产烧碱7500吨规模的第一期工程…… 一座现代化的化工企业——福州第二化工厂,从此矗立在榕城的东郊,并不断填补着福建化学工业的空白。 筹建工厂初期,福州二化技术力量不足,条件很差。全厂只有一名工程师,两名老工人。新进厂的工人,平均年龄不到20岁。当时大家称他们是“娃娃办厂”。 工厂建成投产的初期,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经验,企业面临许多困难。跑冒滴漏严重,事故频发,氯气弥漫,连年亏损。在各种压力面前,“二化人”通过不断努力,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还甩掉了亏损的帽子。仅用了4年多,企业就实现了扭亏为盈。1966年,年盈利上升到900多万元。 从此,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二化,牢牢占据了福州企业的头把交椅。50多年来,福州二化创造了福建化工史上多项第一,生产经营的20多种石化产品覆盖建材、医疗、电子等多个下游行业,在福建工业产业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企改革的先锋 1984年3月,在福州二化招待所里,来自福建国有骨干企业的55名厂长、经理,在一封题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就是这封“松绑”信,喊出了国企改革的第一声,正式掀开中国国企改革的新篇章。 时任福州二化厂长的汪建华,回顾这件载入国企改革史册的事件时仍感慨万千。据汪建华回忆,当时在二化招待所召开的会议叫“福建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会议议程本来是成立首届福建企业厂长经理研究会并请与会者交流经验。没想到,在与会者的抱怨声中会议偏离了主题,成了一场“声讨束缚”的“诉苦大会”。主持会议的汪建华,建议大家把意见集中起来,形成《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发出了“松绑放权”的呐喊声。由此,从福州二化的这次会议开始,一场国企改革之风席卷全国。 通过扩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国有企业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初步分离。然而,走向市场的国企又暴露出很多新问题——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冗员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福州二化又一次走在了历史的前沿。1995年,作为“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进行公司制改革,更名为“福州二化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1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福建石化集团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以福州二化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性资产进行重组,正式注册成立福建省东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九五”期间,东南电化公司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石化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制定出实施战略转移长远发展规划。1996年在泉州泉港区投资兴建福建湄洲湾氯碱工业有限公司,对接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形成新的生产基地。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福州中心城区内,一边是城市功能规划持续优化调整,传统工业企业再非城区“宠儿”;一边是传统工业企业囿于空间所限,自身改造提升捉襟见肘。步入新时代的东南电化,面临着建厂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是固步自封、亦步亦趋地继续调整前进,还是杀出一条“血路”,主动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东南电化做出了更具胆识的选择。 经过一番调研,答案不可避免地指向了——异地搬迁。“生机,是需要自己创造的。不管是城市还是传统工业企业,求的都是空间。城区需要空间拓展完善功能,企业需要空间优化布局、改造提升。”林立说。

一座工厂见证一座城 这个决策让福州人民又悲又喜。 数十年来,福州市消毒自来水用的氯气由二化供应;各大医院的医用氧气也由二化供应。这座城市倚靠着这座工厂发展,而这座工厂也见证了这座城市5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走访中我们发现,许多福州人始终坚持将“东南电化”称呼为“二化”。他们也许从没去过二化,但二化每天都在影响着大家的生活,并由此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温馨。 已经80多岁高龄的王老深有体会。他称自己的养生秘籍就是每天上午在家吸氧半小时,这一坚持就是十来年。“二化氮氧站是市区唯一的医用氧气供氧站,那里的医用氧气又纯又便宜,很多时候都得排队拿氧。” 二化停产,氮氧站也跟着关了门,王老感慨道,“二化走了,我这老头子的生活习惯也被带走了!” 随着二化异地搬迁的启动,当地居民不得不渐渐接受多年养成的习惯被逐一改变。2006年,福州二化集团职工医院移交给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并更名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二化分院,二化技校移交给福建国防技校。而曾经的二化派出所,如今也变成该区域的保安机构。 “对我们来说,二化就是一代人的青春,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面对满屋的各种资料,回忆二化,老徐感慨丛生。 与老一辈不同,年轻人对二化的感情略为复杂。2002年进入工厂的小郑对二化的新名字——东南电化印象更深,比起前辈,他则感受到更多的非议。“最近10年,一旦生产不正常,稍有氯气泄漏,便会遭到周边居民投诉。”小郑说,就像建二化是福州发展的必然一样,随着福州城市化进程,二化搬迁亦成为必然。 如今在东南电化江阴新区,小郑对新鲜的生活极为满意:“工资涨了,住宿条件改善了,公司的文化娱乐活动也非常丰富。”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二化”的认识,渐渐地只局限在了那个公交站。“从二化开始,再从二化结束。”老徐有些动容,“二化搬迁,标志着福州城区工业的完全退出。从此,福州城再没有真正意义的国有企业了。”

调整、转型、升级 国企搬迁,注定充满了痛苦与纠结。 自2004年以来,西部吹响了大开发的号角。坐拥资源丰富、原料及煤电价格便宜的优势,各地项目一哄而上,迅速给整个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强烈冲击的东南电化,自2008年开始亏损,之后每况愈下,到了2010年不得不全线停产。 “不是政府要让我们搬,我们自己不搬也不行了!”东南电化领导人分析道,“东南电化要改变局面、做强做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尤其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促进企业发展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变。” 不搬迁、不调整、不转型,就只能是死路一条。然而,搬去哪、何时搬、怎么搬、能力够不够搬?一连串的问题交织杂糅,困扰着福建石化集团和东南电化的领导层。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关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一旦选择错误便是全盘皆输,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 这是一个不能出现任何错误的尝试!涅槃重生,关键在此一举。但要寻找到最合适的项目谈何容易?国企改革会议召开数百次,项目小组召开的大小会议无数、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寻找、考察、放弃、寻找、考察、放弃……这其中的艰辛付出和巨大压力,是局外人无法想象和体会的。进,进不得;退,也退不得。东南电化似乎走到了绝境,在苦苦迷茫中执着地前进。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福建省市政府的决策下,新厂址最终锁定在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另一方面,化工新材料产品TDI适时地出现,更是让东南电化眼前一亮。 “它有二化的基因,又是全新的东西!”东南电化上下欣喜不已,“它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准入门槛较高,属于绿色循环经济,而且跟二化先前的技术相关联。”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项目一确定,2010年,东南电化立即开始实施异地搬迁,在江阴工业集中区石化专区建设12万吨/年烧碱—10万吨/年TDI—10万吨/年PVC联产装置。项目用地1826.16亩,其中,一期总投资34.37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约10亿元。 在生存与毁灭的抉择中重生,东南电化的魄力令人惊叹。“从现在行业形势来看,我们当时做的结构调整是正确的!”东南电化党委书记郑书榕透露,曾经有几个项目几经谈判差点就上马了,最终还是因一些条件未能全盘满足需求而被放弃。“还好没有选择错误。如果当时上了那些项目,那一定是死路一条,绝对不会有东南电化的今天。” 这远远没到高兴的时候。“湄洲湾公司是二次创业,异地搬迁则是再次创业。”郑书榕说。再次创业,难度可想而知。整体搬迁项目总投资高达30亿元,首期就需要10亿元的资金投入,亏损多年的东南电化根本无力承担!刚要起步就面临庞大的资金缺口,东南电化再一次陷入到苦恼中。 绝境时刻,福建石化集团果敢地打破传统思维,推出“土地置换”模式,一下子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集团将福州厂区地块交由福州市收储,转变为经营性用地,拍卖收入扣除规费、交地费用后的净收益全额返还给福建石化集团,作为东南电化搬迁和新厂建设费用。 2010年7月23日,福州市发布公告,采用预申请方式出让原东南电化公司(福州二化)地块。该地块共计319.6亩,起始价31.96亿元。同年9月,以33.4亿元拍出。 此外,在停产期间,为保证资金不中断,东南电化以工贸结合的形式做第三方贸易,将资金盘活起来,使企业运转良好。招招走法新奇而大胆。“很钦佩我们集团林立董事长,他勇于决策、敢于创新,土地置换的模式更为后来许多国企的改革带来了直接启迪。”郑书榕感慨道,“他带着石化集团顶住了各级压力,硬是为东南电化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来。” (下转第三十一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