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人物
 

2014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4年旁听两会
陈光标“秀”着行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第14年旁听两会陈光标“秀”着行走

王利博制图

全国两会之前,各地陆续出现雾霾天气,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去年两会期间高调叫卖空气的陈光标。绿油油的帽子,绿油油的衣服,在严肃的两会现场,陈光标的现场兜售“5元一罐”新鲜空气的场景吸引了众多眼球。彼时的陈光标自然也再次被冠以“作秀”的头衔。

而今,刚从国外出差回来的陈光标,依然不忘呼唤新鲜空气。“睁开眼睛看看环境,空气已变奢侈品;当医院如此拥挤,富裕有何意义。”3月3日,陈光标在北京金融街丰融园小区为居民发放环保袋,并借用经典老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旋律,献唱“两会”建言的歌曲———《立法治雾霾》。再次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些年,他的秀

虽然既不是全国人大代表,也非全国政协委员,但时至今年,陈光标已经连续14年“旁听”两会,而由于他时常会高调做出出人意料的言语和举动,每一次两会上,他都尤为引人关注,更被贴上了“作秀”的标签。不过,此前,陈光标已有21条建议被采纳,因此他的“秀”也颇受期待。

早在汶川地震救灾期间,他随身带了200万元的现金支票,到成都后提出25万元,一路向灾民发放。这种直接与灾民面对面的发钱行善,突破了固有的慈善模式,也打破了低调公益的旧有形象,一时间得到公众赞誉之外,但也因过于高调引发作秀质疑。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刚刚发生,就有网友在微博上说:“陈光标该去日本了。”而数小数之后,就有陈光标赴日本参加救援的报道,日本千叶县一位当地官员称,陈光标的救援队是他看到的第一支来自外国的民间救援队。

2013年4月17日,在“迎接亚青会·低碳环保行”爱心捐赠活动上,一向高调慈善的陈光标向当地环卫工人、卫生防疫人员、低保户、贫困户等捐赠自行车,为呼吁更多的市民少开车多骑车、绿色出行,陈光标在现场非常“卖力”,不惜做出嘴含自行车、金鸡独立等高难度动作。

一系列的“作秀”把陈光标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公众的舆论中,有人笑他太假太作秀,有人说他太傻太慷慨,也有人赞他太善太仁义。

对于作秀质疑,陈光标认为高调作慈善是要传播好事。“做好事如果不说,心里憋着难过”。

仍然坚持高调建言

今年两会期间,陈光标似乎沉寂了许多。这在前不久江苏“两会”上已现端倪。

“以后不再参加任何中国慈善评奖活动,让给其他人。”陈光标曾表示。

业内猜测,或许是收购《纽约时报》“失利”,“中国最有影响的人”英文名片在外国曝光,有媒体称“陈光标‘第一桶金’是靠卖假医疗器械”对其打击太大。

而据陈光标个人微博显示,2月下旬,陈光标再次赴美商谈收购事宜,并喊出“如果不坚持,到哪里都是放弃”的口号。

事实上,作为全国两会有名的“建议专业户”,陈光标与其他参会企业家相比,陈光标以往的敢言、大胆跨界、畅所欲言的风格,也为全国两会带来了许多亮色。

今年两会,陈光标倡议国家抓紧依法治理雾霾。

“只有依法治理排放,我们才能告别雾霾,治理雾霾需要每个人的行动。”陈光标表示。他除了计划在两会推出《立法治雾霾》外,还准备了一篇长达2000字的文字建议《制定,依法治理雾霾》。

除了关心雾霾治理外,陈光标还关心人体器官捐赠以及自住型商品房等问题,目前他的《强力推行北京自住型商品房模式,逐步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倡导捐赠人体器官》《如何降低维稳和信访成本》等10多条建议也已撰写完毕。

陈光标的“前瞻眼光”

最近,北京与其它比邻的主要城市都笼罩在雾霾中,让大气污染又一次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此前,陈光标为了倡导“无车日”而砸奔驰,为了倡导绿色出行而多次向市民捐赠自行车,为了号召公众关注大气污染而售卖新鲜空气。所有这些夸张的手法,其目的都是唤起社会关注,掀起保护环境的活动高潮。如今,深受雾霾困扰的人们,也逐渐理解了陈光标的前瞻眼光。

近日,陈光标在微博呼吁,每转发一条标哥“雾霾宣传口号”,他都会捐赠1毛钱。

而截至2月28日,八大微博转发评论共3095条,标哥把原先的1毛钱升级为10元,三万多元制作了1032个带内胆的双层布质环保袋,单价为30元。

事实上,他带领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是全国极少数把建筑环保拆除、所生垃圾再生利用的企业之一。而陈光标也一直坚持,拆除行业一要千方百计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二要注意资源的再利用,不要简单填埋,三要运用高科技手段环保拆除,减少噪音和尘埃污染。

有专家称,陈光标高调做慈善,并非“秀”自己,而是通过“带动”作用集聚和弘扬社会正能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